SAIF MBA新生专访 | 长期主义创业者----曾霓:在金融浪潮中,探索托育新蓝海

8
SAIF MBA新生专访 | 长期主义创业者----曾霓:在金融浪潮中,探索托育新蓝海
MBA还是EMBA?DBA和EDP都有哪些课程?出国还是留在国内?参加联考还是GMAT?全职还是在职?选清华、北大还是复旦、交大?读中欧还是长江?商学院大百科提供中外顶尖商学院课程信息一站式搜索和比较,定期发布深入的行业调查,研究MBA/EMBA/DBA的行业走向。

whichmba.net 编辑部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部

2013年,新闻专业毕业的曾霓踏入房地产央企的大门,在体制内开启了职业生涯,从基层运营岗一路走到统筹管理,走得稳,也走得快。她以为这是一条“足够安全”的人生路径,当时她没有预料到,六年后,她会转身成为托育行业的创业者。


如今,她是爱多纷托育产业集团的联合创始人、首席品牌官,也是上交高金湾区班25级的MBA新生。


“我想得很清楚,我不是为创业而创业,我是想解决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年轻人不敢生孩子,不是因为不愿意,而是现实成本太高。如果能把托育做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服务,这件事就值得我做十年、二十年。


人物弧光

#长期主义创业者# 

没有在风口涌现时仓促出手,而是在行业仍是一片空白时选择入局。她不追逐爆款模式,而是与政策共振、与家庭共情,把慢行业做成硬事业。她相信,真正值得投入的事,不能靠短期回报判断价值。


#以金融视角补全托育行业的拼图#

真正的瓶颈不是做事能力,而是认知结构的缺口。她选择重返课堂,不为名校光环,而是想让自己更好地与资本世界对话,也让行业故事被听懂、被看见。


01“我能看到十年后的自己,却看不到行业的样子”

六年央企生涯,是她对商业、政策与组织运作最初的认知锻造。“那时候做项目统筹,习惯了以政策为轴心思考资源配置,也擅长处理多方关系。”她说,但2019年,一份托育政策文件让她陷入思考。


“‘三孩’政策的信号愈发强烈,‘0 - 3 岁’婴幼儿照护问题被推至聚光灯下。而我发现,双职工家庭无人带娃、隔代抚养矛盾频发……,这个缺口太大了。”她当时所在的房地产公司有社区配套项目,她敏锐地察觉:这些楼盘下沉空间、街道沿街门面,其实完全可以被转化为“15分钟托育圈”的落地载体。


“我刚好有做社区配套和政府合作的经验。”她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是那个把社会问题转化为商业解法的人


那一刻,她决定离开央企,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目。她知道,这不是一次盲目的跨界,而是在深耕行业与政策的交汇处,看见未来的能力与决心


02“我们就像拼图一样,刚好拼出了托育创业的能力组合”

2020年,她和三位合伙人创办了爱多纷托育品牌。四人各司其职,从资本到运营几乎覆盖了整个行业链条。“我们就像拼图一样,刚好拼出了托育创业所需的能力组合。”她笑说。


“我就是天天在跑,有时是去找合作园区,有时是陪合伙人见投资人。”她说,“创业初期哪有分工,BP是我写的,地推是我带的。”


在一次投标政府项目时,她带着PPT和备案材料在教育局门口等了3个小时。“我们需要这个背书,不是为了光鲜,而是为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疫情三年,她带团队扛过数次关停危机,开发了托育SaaS系统来提升标准化运营能力。在行业没有统一评估体系的阶段,她一边跑政府项目,一边积累“轻资产+普惠托育”经验,打造了“政府出场地、企业出服务、家长低付费”的三方共建模式。


“行业太新了,我们得边走边搭建规则。”她说。


三年砥砺,公司已在深圳扎根 20 余家园区,服务超千个家庭,其解决方案覆盖 30 余个政府项目,“托育 + 社区” 模式更是成为民生范本,被写入深圳某区政策案例。在曾霓眼中,“创业绝非一蹴而就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深耕与坚守,是对信念的执着守望。


03“我要补的不是学历,是创业认知上的盲区”

在创业渐入佳境的时候,曾霓开始感受到另一个瓶颈----知识结构的失衡。


“我可以讲用户、讲运营、讲产品定位,但一谈融资模型我就开始模糊。我们不是不想对接资本市场,是我们不懂对话方式。”比如,有次她被投资人问到“是否考虑资产证券化路径”,她愣住了。回去翻阅资料时才意识到,自己不仅对DCF的估值逻辑模糊,连财务三表之间的底层勾稽关系都没有真正吃透。“那一刻我明白,‘看不懂’会变成团队决策的风险。”


她逐渐意识到,创业不仅是业务的比拼,更是思维结构的竞技。她想要系统性补足那块“最缺的拼图”,于是将目光投向了高金MBA。


“我不是为了镀金,我是要搞清楚??我的公司、我的行业、我的战略,能不能被金融市场听懂。”


她尤其期待《公司金融》课程,从构建DCF模型、设定贴现率,到设计多层次盈利结构??“这不只是为了给投资人看数字,而是帮助我自己理解业务结构和风险敞口,从而更清晰地做出融资决策。”


《战略管理》是她关注的另一门核心课。“托育行业的变量太多??政策、技术、需求端不断变化。”在她看来,这门课程能帮助她跳出日常运营的局限,从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维重构行业趋势,思考“托育+AI”该怎么走、“社区普惠”与“个性化服务”是否可以共存。


她说,高金的课程不只是知识,更像是一次认知重塑:把分散在业务、财务、战略、管理中的碎片,重新编织成一个可以与市场对话的系统


“托育行业太需要资本助力了。无论是扩建园区、研发产品,还是打通产业链,没有金融思维,就很难走得远。”她在高金MBA面试中直言不讳:“我来,不是为了拿一个头衔,而是为了解决一个困局??让实业更懂金融,也让金融更理解实业。


04“我不想做最早的人,我想做坚持得最久的那一个”

曾霓常常说,“做托育是长期主义,不是风口创业。


她清楚,托育行业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2025 年之后,行业将迈入“普惠+差异化”并行的新阶段:标准化园区将承接政策红利,个性化服务则满足中高端家庭的新期待。只有在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找准平衡的团队,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她正带领团队向这个方向前行:一端与政府共建普惠模式,一端与高校共研智能产品,双线发力;同时着手筹备 Pre-B 轮融资,并计划建立行业人才孵化体系,推动更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她始终记得高金一位教授说过的话:“真正的创业者,要能低头走路,也要会抬头看天。”而她相信,比风口更重要的,是愿意把时间和信念投入一场长期建设的人。她愿意做这样的人,也正在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你也相信“慢就是快”,如果你也正在寻找那个能在变化中坚持、在坚持中进化的自己----那么你会懂,曾霓的这条路,不只是一次跨界,更是一种身份的自我成就。


写点评
0已赞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