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机遇 - 中外学者和企业家共谋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新策

5151
新常态、新机遇 - 中外学者和企业家共谋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新策
商学院大百科记者、编辑。专访过海外多家著名商学院院长、教授及校友,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奥林商学院、德国曼海姆商学院、美国南加州马歇尔商学院等。参与编辑出版《顶尖MBA/EMBA/DBA课程指南》

鲍佳颖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出现“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趋势变化,这令不少中国企业倍感压力与挑战。如何在深刻的变化下,加速国际化融合,建立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是中国企业未来的新课题。


       2015年6月10日,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麦吉尔大学Desautels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2015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论坛上,企业家和学者分别分享了真知灼见。他们有的来自全球领先的跨国企业,有的是中国制造企业中的隐形冠军,他们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


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亚太区总经理Lonny Kubas


       我主要从供应链驱动因素的创新这个角度来阐述。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利用新技术提高灵活性,加强可靠性,并避免天气的不可预测性带来的影响。


       我们构建供应链网络,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让供应链全过程可视化。我们使用独立系统每天对物流进行随时跟踪,看到港口承运人、货车、集装箱在港口的流转情况,从而优化货车从港口到目的地的过程和效率。


       供应链的产能和运力也非常重要,我们对食品的恒温调节、运输材料和配送系统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加拿大与中国北方非常相似,出于安全考虑,有些季节必须停运。我们在集装箱安装发电机,与GPS和无线系统联动,这样就可以在冬天火车运力不足时,维持火车的运力和火车车箱数,最大程度提升产能。


普惠(上海)管理公司中国运营董事总经理陈连京


       新常态是什么?经济有所放缓,必须回到基本面。回到基本面便意味着,过去中国企业希望做到大而全,把什么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代不复存在。新常态下,必须要做自己擅长的,做到专注,把其他的剥离出去。


       中国航空乘客人数从2009年到2013年出现激增,说明我们对飞机新机型有需要,普惠也一直致力于帮助打造中国航空供应链。中国的航空公司仍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这对行业健康,对技术和模式创新很不利,尤其在新常态下,我们更需要其他市场参与者。


       今天,我们不仅要应对西方高效生产商的竞争,更有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我们要转变强调成本控制的旧观念,制定新战略,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提升效率和成本竞争力是未来最主要的挑战。


Goldratt咨询公司总裁Rami Goldratt


       现在很多人都关注每个环节的成本,以实现总体效率的提升,但是这种效率提升会影响到物流和周期,影响库存管理。新常态下,供应链需要重点关注物料的流通。


       供应链的有效运转需要可靠的预测,但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口味、客户越来越少的耐心和对大众新产品的期待使得这种预测难以为继。


       市场的预测是暂时性的,扩展产品种类、加大库存,并降低产品生命周期也都是暂时性的解决办法。面对充满变化的现实,我们怎么做得更好?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减少响应时间,加快解读市场信号的速度,快速分析出哪些是畅销产品,哪些是滞销产品,让畅销产品更快到达市场,并尽量减少滞销产品,这是未来我们能够存活下去的关键。


麦吉尔大学Desautels管理学院副院长Saibal Ray


       我觉得在供应链领域,很多人过于倚重了IT技术和理论的作用。IT技术的发展固然为数据和信息收集提高了效率,在如今的供应链管理中举足轻重。但根据采集来到数据和信息所总结出的趋势和决策的制定,依然要靠管理人员本身,这是再精益求精的技术都扮演不了的角色。


       假如我通过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因为宁波港滞留了大批货物,导致我这次的物流会延后。那这时候,如果我是管理人员,我就需要思考,是不是要找一家新供应商,这要花费多少钱等等。如果通过数据统计,假设我发现宁波港经常会产生这一问题,我又要思考,是不是要换一个港口,重新调整我的供应链?这些长短期决策都是需要靠人来完成的。


       因此,我们仍需要加强对供应链行业人才的培养。全球化视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你只是在一个非常本土化的企业里,你依然需要国际化的思维。因为在新常态下,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燕刚


       供应链的核心是什么?是为了给公司持续有效地提供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插上翅膀。我们如今所要走的全球化道路与前些年外资进入中国的道路和逻辑是一样的,即先将服务体系、销售体系打入全球市场,然后再是工厂和研发,最终形成了一个全球化链条。


       在这过程中,我认为有三点非常关键。第一,管理层首先要有全球化的格局和理念。第二,如何把本土、总部的人才国际化,让当地的人才本土化,用两条腿走路。第三,搭上互联网、大数据的顺风车,让我们的订单、物流和信息流重新在国际平台上进行梳理和规则的打通。


       供应链不是简单的供应链,它是包括研发在内的,很长的一条供应链。要想真正做到全球一体化,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能无障碍地生产和流动,我们还需要强大的研发系统与供应链并肩合作。


东软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咨询总监李伟林


       这两年,国内企业对新常态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东软做为本土企业,这些年在咨询行业游走,与国内制造型企业有很多接触,所以我分享国内制造型企业的思考。

       

       “互联网+”的风今年刮得很大,很多消费企业纷纷开设网店。海尔的智能工厂又是另一个例子,它对用户的交互系统实现了统一,在海尔网站下订单可以定制。因此,供应链体系如何配合时代的变化是一项挑战。


       在为企业提供咨询的过程中,我们感觉中国的研发体系是整个制造行业的短板。我们的研发系统没有标准化、模块化,这就导致产品的稳定性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制造行业的研发要与运营进行结合,这样产品才能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


浙大-麦吉尔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联合主任寿涌毅


       政府当下的很多动作都会对传统或非传统的制造业造成影响。比如现在很热的“互联网+”,未来五年后,它会不会成为一个常态?还有“一带一路”的政策,再加上国内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制造业向周边转移的现象,未来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产能转移到新兴国家?


       供应链领域有很多很好的理论。通过在大学、管理学院的教育,可以将这些知识、工具和方法分享出去,以帮助企业提升供应链效率。但这更多地要看企业自身的能力,即使你有好的工具和方法,背后仍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过去,知识从学术界渗透到企业界会有一个周期,而这个周期比较久;未来,高等学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到企业速度会越来越快。同时,中国有很多新企业,这些企业会产生很多新知识和方法,他们也可以把这些知识和方法扩散给中国其他企业,让他们学习和成长得更快。


写点评
3已赞
相关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