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咖啡厅、一条街与一座大学城 在北京创业的故事

7102
一个咖啡厅、一条街与一座大学城 在北京创业的故事
商学院大百科记者、编辑。专访过海外多家著名商学院院长、教授及校友,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奥林商学院、德国曼海姆商学院、美国南加州马歇尔商学院等。参与编辑出版《顶尖MBA/EMBA/DBA课程指南》

鲍佳颖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

5月下旬,商学院大百科编辑团队造访北京,参加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所举办的一系列创新创业论坛。我们也趁此机会,去亲自探访一下,这座在“硅谷天使”彼得 蒂尔眼中,创业氛围不亚于硅谷的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创业魅力。

 

商学院创业热

 

通过在北京参加的4天4场论坛,深切感受到了这股创业的浪潮。论坛场场爆满不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创新创业大赛,这项仅对北大国发院校友发起的赛事,一推出便吸引了70多个校友创业团队报名参赛,经过评审,50支队伍入选参展,在激烈角逐之后,最终筛选出了7个团队进入最后的决赛。不管关注的是教育、旅行,还是大热的金融与医疗,他们都是清一色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看着这些团队在台上激情四射地展示自己的创业计划,应对台下有着多年创业或投资经验的评委们的辛辣点评,每个团队都充满了热情又信心满满,其中不乏很有见地的角度与可行有效的计划。谁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会不会也诞生一个 “嘀嗒拼车”呢?

 

嘀嗒拼车:今年最火的一款拼车神器,也引发了业内及社会上的不少热议。其运营副总裁李金龙,正是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MBA校友。

 

遍地创业孵化器

 

北京之行另一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关村的创业一条街,街上的车库咖啡、3W咖啡、极客咖啡、IC咖啡等等,都是创业者们的乐土。其中,3W咖啡更是因为2015年5月总理喝的一杯咖啡而熠熠生辉。


 

早上10点走进远近闻名的3W咖啡店,尽管开门不久,店里已经坐了不少人。他们有的独自一人坐着,捧着咖啡看着书,或在笔记本前忙碌着,有的则三五人围成一起,桌上堆满了各种材料文件,有条不紊地商讨着。


 

四处可见的易拉宝、宣传单,书架上的创业家格言,3W咖啡所营造出的创业者家园的气氛,立刻将自己与传统咖啡店区分开来。


 

上楼之后更是别有一番天地。二楼有大小规格不一的会议室,给创业者、投资者们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融资讨论会;三楼是孵化器,为初创企业团队们提供专业的创业一站式服务。


 

包围着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是海置创投、天使汇这样的投资天地,以及诸如创新工场、梦想实验室,还有微软研究院这样规模更大的创业团队。整个中关村的创业生态群是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最好的响应。


 

不仅是中关村,北京各区都在推动扶持创业计划:

 

- 北京市顺义区“创业摇篮计划”启动,每年设立专项扶持资金1亿元,支持入区发展的创业人才、创业基地、创业服务机构和创业环境建设,还为入区创业人才专门开辟交通、社保、子女入学、医疗、人才公租房等方面的绿色通道。

 

- 北京市首家创业主题社区青年汇??和咖啡?社区青年汇在东城区揭牌成立,旨在打造为新型、专业的创业支持服务平台。

  

    - 朝阳、丰台、石景山……类似强力政策扶持的创业计划每天都在更新。

 

为什么北京拥有如此热闹的创业氛围?为何创业团队纷纷选择来北京?通过商学院老师同学的交流,和四处走访的观察,我们总结下来,觉得原因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政策风向标,资本聚集

 

所谓的“天时”,便不得不提2015年初的人大闭幕答记者问,李克强总理的一句“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把全民创业的萌芽传遍了全国各个角落,这无疑是创业最好的时代。

 

在众多有着良好创业氛围的地区中,北京是比较活跃的。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北京是政策制定的洼地。在北京,创业者一定会比在中国其他地方更快地了解到政策的变化,更准地摸到市场方向,寻找突破口。而投资方也需要依靠这些政策信息、政府的人脉资源来确保自己投资的安全性。

 

所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他们都愿意去北京寻找机会,这也使得项目与资本对接速度要比其他地区快上许多。聚少成多,聚沙成塔,逐渐形成了当下北京创业兴兴向荣的局面。

 

产学研一体化,形成良性创业生态圈

 

要夸北京的创业生态圈,那中关村一定榜上有名。将它比喻成中国的“硅谷”毫不夸张,正如北大国发院的院长助理王欣老师所说,“中关村与硅谷一样,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理……你能叫得上名的北京高校、甚至是全国名校,都以中关村为中心向外辐射。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下,聚拢了人才,就掌握了高新技术,也就带动起了创业思潮。

 

再加上中关村地区多年积累下来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创投基地,和近两年兴起的类似于“中关村创业一条街”一样的服务初创企业的社群,既有创业文化,又有创业人才与资本,一个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正在逐渐形成。

 

高校为创业搭建平台,积累人脉

 

高校为创新创业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是在输出人才上,还有一系列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在走访清华经管学院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MBA项目老师时,他们都提到,创业教育的核心并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创业,看学生获得了多少融资,注册了多少家公司,而是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优势,搭建创业创新平台,营造创业文化,并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实干者。

 

一旦在校园内形成了这样开放的良性创业生态系统后,再来讨论实际的创业问题,你会发现,在这样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它们的存活率普遍更高,发展速度也会更快,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人的因素。

 

“现在要创业,找一个孵化器很容易,难在找到合适的与你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和看好你的投资人,要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是很难的。”王欣老师这样说道。但如果大家都是经常见面互动的校友,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了。获得北大国发院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的“应象中医”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其创始人之一的杨永晓正是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EMBA的校友,行中医多年的他在北大国发院的医疗培训班里找到了对西方医院管理非常熟悉的周谦,两人一拍即合,中西结合,不断把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大做强。

 

另一位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EMBA校友,东方网力的董事长刘光亦是如此,他在创业初期拿到了来自校友吴敏文(北京盛世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第一轮融资,为自己未来企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文化决定创业环境

 

一个地区的创业环境具备怎样的风格?是不是有利于创业?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由当地文化决定的。

 

当问起清华经管和北大国发院的老师,他们的学风与其他地区的院校有何不同时,他们都提到了“修内功”这个词。除了关注MBA学习中比较微观、更快能上手的东西,北京的商学院的关注点或多或少都有宏观趋势。简单地说,就是除了务实,还要务虚。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京人做事的风格,“看大势,跟大师,做大事”,与追求眼前利益相比,他们更喜欢先把握好大方向,长远地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在创业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毕竟创业需要的就是机遇和反复跌倒爬起的耐力。

 

创业是条艰辛漫长的路,在与很多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都觉得企业家是一群需要抱团取暖的人。在热情的北方人之中,创业者们也切实地感受到了这股温暖。北京人好聚会,动则相互请客,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理想聊看法,交流多了之后,思维自然也就活跃起来,也就能侃出很多新概念新模式。一小批人的先身士卒,吸引了更多人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热闹景象。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写点评
3已赞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