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50人热议“AI与未来教育” - 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23秋季大会在重庆工商大学隆重召开

2236
中国管理50人热议“AI与未来教育” - 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23秋季大会在重庆工商大学隆重召开
赵鹰女士从事媒体运营和市场营销多年。曾担任国家级媒体驻欧洲特派记者,中央电视台二套财经频道栏目执行制片人。1999年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职公关媒介经理,负责学院整体品牌提升和媒体排名。后赴英国Stirling大学电影与传媒学院就读传媒管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在英期间于英国金融时报 (The Financial Times)伦敦办公室做财经媒体战略研究 。著“顶尖EMBA课程指南”、“中国MBA课程指南”、“中国DBA课程指南”。客座主持管理论坛,为海外全球EMBA教授中国商业课程。DBA在读。

赵鹰

商学院大百科执行主编,法国里昂商学院DBA在读,研究方向:数字时代学习的变革

商学院大百科www.whichmba.net 赵鹰报道


“2023秋季中国管理50人论坛”于9月底在山城重庆成功举办,主题为“AI与中国管理教育”。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各地的商学院院长、副院长、学科创新负责人共聚重庆工商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公开和闭门会议,集中研讨AI人工智能和GPT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中国管理50人论坛由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等共同发起,是中国管理学界一批领衔院长、教授讨论学术和学院运营的自组织。2023秋中国管理50人论坛由王方华教授主持。



会议期间各大高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反思,努力寻找应对AI的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是思考者兼实践者之间的火花碰撞。管理教育领域的同行经常相互碰撞,可以对关键挑战产生全新的认知。目前,大学和商学院的领导们正在努力,学校内的教授和老师们也需要行动起来。否则,下一轮的淘汰可能会是无法顺利应对AI的教授们。


中国管理50人论坛于2017年4月29日在苏州金鸡湖成立。“这是一群自愿走到一起的管理学者,大多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学术方向的领路人,考核规则的制定者,学界现状的责任人,以及少数“叛逆者和边缘人”。通过反思,我们注意到,一方面,中国管理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非常迅猛,世人瞩目;另一方面,中国管理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严重脱离现实,倍受实践者冷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管理50人论坛的成立,试图展现一种深刻反思后的‘集体意识’,我们坦承,她姗姗来迟。”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作为首位嘉宾发言。他的题目是“生成式AI时代的教育转向“,引起大家思考,在AI时代到来之时,我们在未来的教育中应该优先考虑什么?


徐飞教授预测,教育模式的转变将涵盖以下七个领域:

1、模式:从工业模式转向农业模式,从被加工生产转向自生长、自生成;

2、教学:从针对工具和知识到针针对问题和能力;

3、知识:从分科、分类到综合集成和元认知,从同约、共同到不可通约和颠覆性;

4、能力:从中低阶习得(输入)能力到高阶创造和创新(输出)能力;

5、思考,从线性到复杂性,从因果性到相关性,从人类中心到共同和生命的共同体;

6、提问:教会答问题,到学会提(真的、好的)问题;

7、学习:从二元学习到三元混合学习,从分级、分班到自组织、自调整、自适应。


徐飞教授还提出,中国从古到今,用“有学问”尊称具有学术专长和求知欲的人。例如,学者和大学教授通常被称为“做学问的”。而在AI时代,他认为,人们必须学会“学”和“问”,或者本质上说,要能够提出真实而深刻的问题。



继徐飞教授之后,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煜波教授在本次论坛上汇报有关数字人才与管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他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数字人才?是指具备ICT专业知识和与ICT技能互补协同的跨学科人才。因此,数字人才并不等于技术人才。”


他从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供应端的数字化转型角度出发,讲述数字人才分为六大类以及它们分别对应的岗位:数字战略管理(数字化转型领导者、数字化商业模型战略引导者、数字化解决方案规划师、数字战略顾问)、深度分析(商业智能专家、数据科学家、大数据分析师)、产品研发(产品经历、软件开发人员、视觉设计师、算法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先进制造(工业4.0实践专家、先进制造工程师、机器人与自动化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数字化运营(数字产品运营人员、质量测试/保证专员、数字技术支持)、数字营销(营销自动化专家、社交媒体营销专员、电子商务营销人员)。目前全球的人才情况表现为,只有在产品研发上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数字化运营有略微准备,其他4项人才严重缺乏。


通过清华与领英进行的全球31个城市近4000万数字人才的分析和洞察,目前的结论是,亚太地区数字人才在ICT行业的占比更高,欧美地区数字人才在传统行业的比例更高。与2020年数据相比,杭州、深圳、北京、南京、广州、班加罗尔、苏州、上海、旧金山等城市数字人才在ICT行业的占比进一步增加。而在欧洲地区各城市(地区)代表性技能中数字技能和商业技能、行业技能相对均衡;相比2020年,建筑工程和外语在欧洲多个城市排名下降,web开发、数字营销、图像设计等在欧洲多个城市排名上升。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愿景是逐步建立浙大管理学派。在本次重庆论坛上,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现任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魏江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最近的变化。


其中一个变化是要建立基于“三跨”理念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即跨国界、跨业界、跨学科合作。浙江大学商学院计划深化与阿里巴巴、大华科技、新华三、海康威视和浙江第一人民医院等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研究中心。


此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旨在与国际顶尖大学合作,引领全球数字智能创新和管理研究范式。学院计划建立跨学科学术项目,并将智能金融和数字创新与管理科学课程纳入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中。由于其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的根源地----杭州市和浙江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一直占据中国商学院群体的独特位置。其发展旨在满足中国私营企业和企业家的需求,特别关注创新和创业研究。许多教授都具有天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他们将这种精神带到了自己的学术和教学职责中。


当参会的校长、院长都在谈论教育的时候,有一个人谈论的角度是学习。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老师提出,数字化的时代需要关心并且研究学习者的行为。目前,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趋近个体化;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关系,更加接近注意力分散,需要更多信息筛选与判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趋向平等。而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可获得性、更灵活、负担得起、更敏捷。


她承认,在过去三年的在线学习尝试中,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在做危机时刻的远程授课。这是一种危机时期在各种资源约束下的暂时的、替代性的教学解决方案。其目标是满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而不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与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在线学习完全不同。而未来,将会有学位+副学位、证书+微证书、开放证书等的兴起。


作为数字时代学习的变革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在这次50人会议上终于看到有一位教育界的领导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论这件事情。中文里,教学是两层含义,教,强调老师输出、给予的这部分;学是目的,讲究的是学习的效果。中文的教育,也是两个字,用英语表示为education。但是中文拆开这两个字,一个是教,一个是nurture。讲究teach的过程以后,还有一个陪伴成长、灌溉、哺育的意思在里面。什么时候,老师们能关系学生端的学和育,教育才真正进入未来。


“AI仅仅是管理教育的新工具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在会议上提出以上问题,引起大家深思和讨论。作为一名数字时代教育的变革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我觉得仅仅把AI作为工作,你也太小看它了。通过我们近期的观察,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工具。他就像教育场景中除了教师、学生之外,出现的新的角色。它是助手、它是朋友、它是对手、它是系统、它创造全新的互动体验、它甚至营造全新的场景、有朝一日它也想制定规则。对待AI和教育的关系,人类需要格外小心。你就是拔电,也阻止不了它日以继夜地学习、思考、吐故纳新。正像芮明杰教授所言AI注定会与教育、管理教育纠缠下去。而我们对待管理教育中的AI,需要发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性。


芮明杰教授提出价值理性就是将理性的注意力集中在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价值世界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存在的意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所在。工具理性是指人的行为只由追求功利的思想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成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从纯粹追求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他提出,现有的辅助教学工具,硬件如教室、电脑、投影、书本等,软件如网络、数据信息、案例、应用分析软件、撰写论文、考试、等等是否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呢?他也挑战了管理教育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育是否真正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的,还是仅仅受某些学生的欢迎而成为一种流毒了?


我们要思考的是今天的GPT在可以回答任何问题时,其背后隐含的假设是否直接影响人的认知与心智模式,最终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呢?其实不用怀疑,去看看数字原住民们与我们这些数字移民对于社会事件的反应和行为模式就知道了。


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名为“君谋”XIPU AI Platform西浦AI平台,该平台将于近日推出,通过结合该校的学术成果和内外部学术资源为老师和同学服务。“与其害怕,不如迎面而战。”在2023重庆AI与管理教育论坛上,中国第一位管理学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指出,“为了防止社会上的GPT可能的垃圾进、垃圾出的局面,我们自己做。”这一消息引起全场震动。


当大家还在为如何使用GPT,如何应对AI带来的挑战而迷惑、寻找出路的时候,已经有学校先行一步,试试看,到底能给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效率的调高,学生人生的成长带来些什么。


“君谋”是对一所大学GPT的恰当称呼。“君”表示正直的绅士或国王,而“谋”则表示讨论策略。因此,老师和学生可以以绅士的方式讨论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



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教授向论坛做了题为“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演讲。首先提出了数智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人才争夺战将更趋激烈的问题。根据她提出的数据,我国的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000万,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190万技术人才中,85万人在美国,我国只有5万。根据人才缺口问题,陈院士提出对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准确把数智时代人才培养的“智”“能”“芯”。引导学生认“智”,智能科技可以从海量专业数据中总结规律,在理解和解决专业性问题上已展现强大威力,但还难以跨领域、综合性地处理问题。而人能在海量知识地基础上,综合性地建构起整个世界、人生的观念和体系,这是人类的“智”。引导学生使“能”。创造力是人类所独有的并缔结着人类文明的能力,在任何时代,人都将因具有和提升创造力而不断超越,这是人类的“能”。引导学生交“芯”。人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情感关怀、社会文化和心灵沟通的需求将始终存在,并将被更加看重,这是人类的“芯”。因此,智能时代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站到比智能科技更高的山峰,去做那些智能科技难以做到、难以做好的事情,甚至给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指引方向。


陈院士的发言为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23秋重庆会议的开放会议板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写点评
0已赞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