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教务长郭理默谈中国商学院成功的关键是师资

3059

中国商学院成功的关键

文:郭理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国管理教育,基本上没有能力培养足以适应市场化且日益国际化的新商业环境的管理者。   当时,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商学院,而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基本不为人知。

    中国大学商业系师资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足,无法提供可信的课程。而且他们也缺少能够在高管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或其它高管课程上教授高管的师资。

    与此同时,外国MBA学校具备师资力量,并将他们带到中国。这些课程对中国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与当地管理层一同工作的经验,但这并未影响入学人数,因为当时还没有真正可以替代它们的课程。

    在这个初期阶段,重点几乎完全是教学,外国教育者使用西方教学方法。与中国院校相比,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赋予外来课程竞争优势。但在过去5年中,中国的MBA环境有了根本的改观。经教育部批准可提供高级商业教育课程的本地院校在数量上有了迅猛而持续的增长。

    如今,100多所院校获准提供MBA学位课程。它们共提供约250MBAEMBA课程,大约有40种是与外国院校合办或协助外国院校提供的课程。在这段增长期里,中国的管理学院大幅提高了竞争力。在招聘国际认可的师资方面,主要大学的财务实力与管理能力均有所提高。

    中国的经济崛起引回了很多海归,即有着世界级管理学位及教学或研究经验的中国毕业生与教师。中国的生源也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日益强化的市场透明性让他们变得非常挑剔。现在,雇主也意识到,缺乏中国相关内容与视界的学位课程及高管教育,对它们的价值有限。

    中国进口管理课程与师资的时代正在结束。在中国,商学院正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中国不再是知识与诀窍的被动接纳者,而是正转变为一个影响着管理教育内容及研究方法的重要中心。在这方面,教育界的变化映射出中国对于世界事务逐渐加强的影响力。

    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中国在商业教育领域里重新定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因素。

    首先,几家中国的商学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认可的精英院校??在成绩与声誉上,可以和世界顶尖院校平起平坐。在目前,这还没有成为现实,尽管有少量领先中国院校在国内有着显赫地位,备受尊重。引领这些院校崛起、成为精英院校的将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

    其次,中国院校将以现实问题为要务,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世界其它地区盛行的学术讨论上。目前,在中国的本土及外籍教师不愿将自己的研究针对本地。他们往往一只眼睛盯着北美与欧洲的师资市场,觉得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必须在国际主要(即美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但是,鉴于中国自身有着丰富且令人兴奋的研究机会、良好的资金来源及一些正在崛起的精英商学院,未来这一地区必将涌现与其地位相称的丰硕研究成果。

    第三,身在中国的教师将崛起为教育与研究领域的领导者。这将减少中国课堂上知识的被动进口,并将逐渐改变世界对于商业的看法。教育面对的挑战将不再是:我们如何在中国乃至海外将西方的知识与诀窍传授(及销售)给中国学生?

    取而代之的问题将是:我们能从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的成功里学到(并用到)什么?这一发展可能因为需要转变西方观念(即西方需要接受向中国学习、而不是对中国说教的目标)而遭遇阻碍。

    中国领先商学院与其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将是克服这一障碍的重要途径。

本文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教务长兼副院长郭理默(Rolf D Cremer)


译者/李碧波

 
写点评
0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