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下)

5125
走进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下)

Q:那是不是必须要经历一个为听而听的过程?


    A:我从来都反对强制性的,我觉得感性的需求是很自然的,喜欢和软饮料的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喝干红葡萄酒,反过来讲呢,有的人一辈子不碰它,就享受不到这样的美味了。感觉的发展能力是很自然的,喝糖水到一定程度就会不太想喝了,想换口味,如果尝试了葡萄酒,也许甜味就让人喜欢上了,等真正爱上喝干葡萄酒回头喝软饮料时就会觉得太简单了,这时候就成了葡萄酒的爱好者。

    一个人一旦喜欢上复杂的东西,再喜欢简单的就会受不了,我和我爱人结婚时做得纯白家具,但是等到四十岁就对纯白家具无法忍受了,这是一个道理。就好像刚开始看外国人,觉得长得都一样,现在就都理解了,因为分辨能力提高了。一旦分辨能力提高了,再去看千篇一律的东西就会觉得没意思。  

    Q:聆听高雅音乐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A: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丰富性,丰富的生活需要丰富的感觉意识,所以我从来不反对通俗音乐。但是觉得很多人耳朵里只有通俗音乐,等他特别苦闷的时候,呆在死气沉沉的家里,空间产生更大的压迫感,打开音乐,只有轻音乐的话,你就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种音乐。这种音乐是可以让心灵得到抚慰的,没有就太可惜了,也就错失了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机会。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告诉大家,艺术能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当大家物质生活非常复杂的时候,精神生活也要得到重视。  

    Q:您觉得高雅音乐适不适合走商业化的路线,它适合与通俗音乐融合推广吗?

    A:我从来不认为商业化路线是一个什么问题。什么是商业,商业就是利润;什么是利润,利润就是钱;钱是价值的符号,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生存的属性。凡是满足人需要的艺术就会有人愿意支付钱,一个人的需要就有一个人给你钱,满足十个人的需要就有十个人给你钱,满足一百个人的需要就有一百个人给你钱,实际上这种所谓的高雅艺术走商业路线,就是取决于你想要谁喜欢接受它。从经济学讲,就是要找到你的客户群,如果不能吸引我,那就去找能够吸引到的人。像流行歌手借鉴古典音乐的《不想长大》就改变自莫扎特第四十交响乐,大家会把它变作文化现象,但我觉得这不是,这只是简单的创作现象,这和很浅层次的偏好相关。好比葡萄酒里兑雪碧未必会卖得好,足球比赛成射门机器表演,道理是一个。  

    Q:除了论坛,还有什么形式推广?成效最大的是哪种?

    A:写博客、文章、出录像带都是我的推广方式。讲座成效最明显,信息量大,文字只是单一的文字传达,而面对面的话有文字、肢体、互动、提问的多方面结合。  

    Q:是不是处于对音乐本身的喜爱让你一直持有动力从事这个工作?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当,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行为,喜欢行当做得就多,不喜欢行当做得就少。 

    Q:媒体在高雅音乐传播上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A:媒介应是信息的传播者,当某种信息特别多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它,少的则少,信息总量在社会中要占足够比例。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还是教育,媒体有着短瞬性,不断播报着新的消息,我并不重视传播,而是重视教育。国民的艺术教育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Q:您对目前音乐的国民教育满意吗?

   A:总体来说,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据我所知,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听音乐的误区,都是和国民教育有关。国民教育在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就变成了知识教育,教材中美学的思想理念比较薄弱,很多教育不是很有效率,填鸭式的音乐教育不可取。一个错误的教育反而使一件很好的事情失去了兴趣,所有的行业都是这样。  

   Q:怎样的音乐教育才是好的、理想的?

   A:应该是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好像喝酒,整天读酿造方法也成不了品酒师。感性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通过知识学习获得的,而我们的孩子现在只学知识。文学、美术、音乐都是赋予感性的,感性体验来源于此。  

   Q:您觉得现在的这种局面何时能真正地有所改变?

   A:很难预测,民间的重视其实已经如火如荼了,它是和经济水平相关的,这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李岚清当年到处呼吁艺术教育,起了很大作用,没他就没现在这么大影响。如果现在有人重视,感觉就非常不一样了。高雅艺术进了校园,影响就会大的,但目前可以控制的还是踏踏实实的教育。  

                                                                          全文完 来自商学院大百科

  
   


写点评
2已赞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