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MBA本来面目,试图走出误区,中国商学院激情变革

3205


还MBA本来面目,试图走出误区,中国商学院激情变革

   “教材西方化、录取科举化、教学灌输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教授的公开表示一语中的,将中国MBA教育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摆在人们面前。在全球MBA教育百年纪念的时刻,中国MBA教育即将进入第18个年头的当下,我国各高校及专家都在思索,什么是现在企业管理人员所需要的? 

  日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就MBA课程进行改革,推出“新版清华MBA”,将“软技能”课程和全球化经历列为MBA教育的重点。从全国范围看,也有一些高校针对本校的MBA教育进行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改革。

  实践经验、团队沟通、思维模式的培养等等“软”课程,将成就新一批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企业领导者,而他们也将使我国企业走得更远。


  领导者“管理”能力薄弱

  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教授公开表示,中国MBA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如教材西方化、录取科举化、教学灌输化等等。这里面最大的弊端就是录取方式,因为方式不当,录取的学生不一定完全具备管理和商业的能力。

  由于缺乏实践,很多已经系统学习完MBA课程的学员,在管理沟通、领导力开发、职业规划、组织行为上仍相对薄弱,这也是我国MBA教育存在的缺陷。业内调查显示,行业经验丰富、有知名企业经历的MBA毕业生广受欢迎,同时,仍有一些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自信心受挫。

  “领导者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我国MBA教育发展即将进入第18个年头时,被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更有业内人士坦言,“我国MBA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全国工商管理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考试委员会主任樊为教授认为,由于前10年我国各高校MBA教育主要强调专业学科的知识性、系统性,强调全国MBA教育的统一性,所以导致各高校课程雷同。


  立足实践提升实力是出路

  “知识的贬值是很快的。”清华大学经管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高建的表述直接而客观,“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特别强调领导能力,这种能力将随着和实践的接触、和企业家的接触以及自身的锻造,很快提升”。

  MBA生源的低龄化趋势也在提醒着人们,MBA教育真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者?对此,我国很多高校商学院都在进行MBA的课程改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等高校都在做着尝试,注重“实践”成为改革的方向。

  高建表示,具有整合性的“实践”是一个发展的趋势,这也是学生就业到工作岗位上的需要。所以就需要在MBA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可解决来自于实践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做分析、做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训练”。高建说,同时根据此前的学习,具备了一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后,培养针对多种原因影响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以多元化的知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走进现实,到企业里面去,跟企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中国式MBA输向世界

  MBA教育后管理者得到的是什么?是知识?是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思维模式。”记者接触到的很多企业家如此形容接受完MBA教育后的收获。其实在这些企业管理者看来,在求学过程中,不是想让自己变成知识丰富、理论过硬的管理专家,而是从中得到启迪,培养成体系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业内专家谈起MBA改革时告诉记者,MBA对象以在职学生为主,所以教学重点不是在于灌输MBA知识,而是提升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领导企业优良素质的培养上。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中,都应该注意向提升能力和优化素质的方向发展”。该专家提出。

  对我国MBA的发展,做过多年管理培训的樊为教授提出“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化”的创新思路,中国在引进和进行MBA教育时,应该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使它更适应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这需要我国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机构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使它本土化、中国化。我国再有十几或20年的努力,将中国MBA在更高层次上国际化,将具有中国元素的MBA教育输向世界,而不是单纯引进。

    中国MBA教育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 

  MBA学生=研究生

  目前,我国一般将MBA的学生和其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一起统称为研究生,“但研究生这个词是从英文graduate student翻译过来的,没有任何研究的意思,它只是说本科毕业后的学生”。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说,过去中国本科毕业后的学生大都从事研究工作,所以把他们都叫做研究生。

  但实际上这种误导对MBA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BA是本科毕业后的学生,不是研究生。MBA教育也不应该是研究生教育,而是本科后的职业教育;MBA学位也是一种职业学位。虽然我们大家在平常都说MBA学位是职业学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MBA教育偏离职业学位教育,误当做是研究生教育。

  MBA不是一个学术性的学位,不是研究生教育,而是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所以在培养方案上不能沿用过去像培养学术性硕士那样的人去培养。管理者、领导者除了知识以外,还要有能力、品格,所以MBA是知识、能力、品格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所以需要“软课程”的设置,如管理沟通、领导力开发、职业规划、组织行为等。


  误区二

  MBA学习=“硬课程”

  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在MBA课程设置中,也存在偏颇,将MBA教育当做是研究生教育,造成“硬课程”很多,而软课程,特别是关于能力、品格的训练太少,在仅仅有关的少数几门软课程和硬课程一起上的时候,学生们往往因为硬课程的硬性要求,而忽视软课程,最后导致学生缺乏软课程的教育。

  目前MBA的课程是按照老师的专业学科设置,比如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多是一些职能性课程,但这样的知识传授与专业学科分界,使学生学习了不同职能方面的课程,但是缺乏整合性的能力和教育,而现实中企业的问题多是整合性的。

  另外,课程的设置与研究生课程没有区别,基于理论学习,最多是借助案例学习,但本质都是从书本上学习,案例也是在教室中讨论与实际有关的东西。都缺乏实践,结果MBA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从经验和实践中学习,而从实践中学习更贴近实际。


  误区三

  企业经验=全球视野

  目前MBA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缺陷,现在MBA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也有一些中国企业案例,但是深度还不够。学习中,课程内容缺少有深度的中国企业案例,学生缺少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中国国情中有政治、法律、监管等方面各种各样的国情,但是在课程中体现不够深刻。

  另外,对全球经济认识的不足、对全球化时代跨国经营的了解过少,都是现在学生的问题所在。

  钱颖一结合教育实际表示,例如最近发生在华尔街但是影响全球金融动荡的事件,同学需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并对全球化时代跨国经营有所了解。

商学院大百科整理

写点评
0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