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的责任和EMBA的担当

2384

商学院的责任和EMBA的担当

  孟群舒    由商学院大百科合作媒体“沪港经济”特别供稿

  
      这几天,地产大佬王石成为热门话题。淡出商界海外游学两年后,王石以这种方式重归人们的视野。在各路媒体的报道中,长江商学院作为两人相识的起点,以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大红大紫。王石的所作所为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商学院却难以逃离舆论的漩涡。微博上疯传的是“长江商学院2013EMBA报名结果出来了,没有男生”……消息并不真实,但在夸张的表达中,读出来的是对商学院和对中国的EMBA的辛辣讽刺。kunpeng calendar

       现代商学院在国内的历史还不到20年,EMBA真正开展授课也就10个年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重学习,比较踏实和严谨;长江商学院的EMBA重交际,喜欢派对和热闹。来商学院的EMBA班级到底是学知识还是交朋友,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甚至,中国企业家群体也可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凭自己的知识、技术来赚钱,一类是通过拉关系找熟人而赚钱。

       两类企业家在两类商学院里各取所需,倒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对商学院作用的认知,决定了商学院的运作思路。长江商学院的市场推广人员强调的是“人脉资源”,笔者也多次听长江商学院的学员强调,积累人脉资源是他们就读的重要目的之一。甚至,在长江商学院官方网站EMBA的招生简介中,至今还有一条广告语是“超越同学之情,融入精英网络,共享精彩人生”。这已说明这所商学院的价值观。

      中国本来就是个讲熟人、讲关系的社会,商学院堂而皇之地谈“人脉”、谈“圈子”,在实践中就会更加偏离正常的轨道。当商人、官员和美女学员在一起“交际”,笔者很难想象“超越同学之情”寓意着什么。笔者只知道,前有社会对政商关系的不满,后有木子美爆料“EMBA的房卡故事”,尽管这是个别情况,但足以令商学院蒙羞,也让已经就读和想要就读的学员,改变了对商学院的预期。

       或许,商界朋友会说,名校圈子在全世界都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比如美国的“常青藤盟校”以及玄乎其玄的“骷髅会”等等。以“常青藤”为例,由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等八所著名大学组成,其历届校友遍布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学界等各个上层领域,以至于政府、国会和企业的高管层都是“常青藤校友会”。人们难免要问,“常青藤”毕业生群体的飞黄腾达,难道没有人脉的成分?

      实际上,这种观点过于“想当然”。一方面,常青藤盟校本来就是真正的世界顶级学府,历史悠久、治学严谨,能够进入这几所大学的学生,可谓千里挑一。再加上一流的教育,其成功概率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进入常青藤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可以广为结交,但只有多年后才能看出谁能真正成功。加之美国不依靠父母、年满18岁就独立奋斗的价值观,这种人脉关系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即便在美国商学院,人脉的结交固然重要,但其所扮演的角色仍很有限。

      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作为舶来品的商学院,到中国之后也出现了“中国特色”。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更强调人脉,将其作为亮点和卖点;同时,在课程中增加国学类课程,减少会计、统计等让人“头大”的科目。这些改变,都深切洞悉了国内部分企业家的需求,迎合了“走捷径”的社会风气,也给商学院带来了令人咋舌的收益。从长江商学院官网可知,2013EMBA学费为68.8万元。而长江商学院投资人李嘉诚创办长江商学院的初衷,乃是让中国拥有更多世界级的企业家。他曾说:“长江商学院是一个慈善事业,可以10年不赚钱,这是我们跟其他商学院不同的地方。”

      在商界,一味迎合消费者的品牌得不到消费者真正的尊重。而商学院作为商界的高等学府,理应是勤奋、信誉、责任等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如果放弃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坚守,在行动中一味迎合企业家学员的喜好,甚至掺杂了不良风气,被媒体和网友冠以“邂逅富贵姻缘福地”,这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环顾全球,最近一两个月,全世界的偶像都在坍塌。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曾经是与癌斗争的勇士,却在今年秋天被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DA拉下马,取消环法七冠王成绩并终身禁赛;英国广播公司BBC已故的前主播吉米.萨维尔丑闻发酵,虽已辞世,仍引来骂声如潮……在这个年代,人们更强调自我,却也更容易步入欲望的泥潭。偶像受人崇拜,却也难逃贪嗔痴三毒。只不过,社会依然希望,偶像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向激励。在全社会的期许之下,中国的商学院应该有另一番担当和作为。

写点评
0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