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商学院大百科专访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下)

3740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商学院大百科专访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下)

 

 

文:商学院大百科  鲍佳颖

 

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希望在民企

 

商学院大百科问:现在我们一直听一些企业说,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企业家会觉得比较辛苦,他们可能有很多人不愿意在这儿继续坚持下去,想要到外面去看看有没有机会,您对这样一个看法是如何理解的?

 

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这个问题我确实有一些感受。企业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企业家的第一主要职能是应对不确定性和创新。不确定性有两个,一个是市场不确定性,一个是政策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厉害的,政策的变化程度也非常大。所以中国企业家除了要应付市场不确定性,更主要的还要应付政策不确定性,这让企业家们花费了很多无用的精力。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另外一个就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很正常,这代表了企业的竞争力。制度创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同的时候,政策是在变化的,比如说五年前员工可以持股,五年以后上市公司员工就不能持股,我们企业要不断设计对策应付这些变化。应付政策和所谓的制度创新让中国企业家心力交瘁,为了企业发展,都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超长的现象。

    

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很多政策客观效果严重挤压了民企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降到了地点,这是非常危险的,我觉得从解决就业和提高整个国家竞争力角度看,民企需要社会和政府更多的关怀。

 

商学院大百科问:您其实是承认过去的十年是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但是您反对这个现象,您要鼓励民族工业更加强一些。

 

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国企也是民族工业。但过去十年确实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第一,非常多的领域民企市场占有比例在大幅度降低,第二,国家的投资和整个社会收入结构角度,政府和垄断国企比重在上升,民营的比重在下降。 

我看到过一个数字,2012年中国120万家民企总体收入加一起,与前20家国企的收入总和相当,反应垄断国企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虽然有数据表明,中国民企和国企的数量来看,民企还在增加,国企没有增加,但是国企变成超级巨无霸了,那这个统计本身已经是不科学的了。

 

我本人还做过一个计算:2009年单位GDP的就业贡献率,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集团只有社会平均水平的1/201/50。垄断国企占有一半的社会资产,拿走全国55?60%的工资总额,却只提供了8%2900万个就业岗位。当就业成为巨大社会问题时,我们也不得不对我们以往坚持的增长方式进行一些反思,否则会出现GDP增长越快,就业压力越大的怪现象。

 

还有强调一点,中国金融体系问题也多,金融总资产比例超过94%都集中在银行,银行对实业尤其民企的服务有效支撑远远不够。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银行的数量太少,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政策保护和垄断造成金融资本优越感强,获利太轻松,与此对应,产业资本沦为二流资本,长此以往,产业空心化现象会出现。所以金融领域尤其银行领域开放迫在眉睫,社会资本进入,将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前年我做了个统计,中国现在所有的金融机构加起来是3600家左右,其中中农工建等几家巨无霸又占据相当份额,这是非常不理想的分布方式。美国光银行在金融危机前就有10500家左右,金融危机以后跌到了8800家,现在又在10000家以上。美国是3亿多人,中国是13亿人,他们的银行在竞争环境下,才能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现在的民营企业家为什么那么累,实际上是因为许多有形、无形的歧视,虽然没有文字规定,但事实上看不见的玻璃幕墙越来越多,包括金融歧视,金融资本的歧视和产业政策的歧视,以金融为例,有统计表明,绝大多数民企的融资成本是国企平均水平的34倍,这是一个很触目惊心的数字!

 

另一个人才歧视也不能忽视,现在我听说很多人都拼命去挤公务员,拼命去挤国企,而民企这几年成为大学生求职排位最末端之一,这是一种悲哀。不是说人才不应该做公务员,不应该进国企,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个度,一旦超过某一个限度,肯定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给企业家一个宽松的环境

 

商学院大百科问:最近有一些行业特别热闹,比如电商行业。这个行业在过去十年出现了一批领军者,包括阿里巴巴的马云,巨人的史玉柱等等。最近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一起说好的,都有要把CEO的位置交给下面一批人的意思。您觉得这是跟他们所处的行业有关,还是说他们在这些年创业的过程中实在是比较疲惫,需要一些身心放松?

 

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应该非常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接受一个现实,一个企业做大以后,创始者和最后的守业者大部分时候是分开的,创业者的离任我个人倒不认为是大事,因为像马云这种企业领袖,做企业这么多年,实际上是造一个梦。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他从CEO位置上退下来,更多的是关注宏观架构的思考,可能对阿里巴巴未来更有价值。

 

马云我是非常敬佩的,你能够想到的未来的商业模式,他几乎都想到了。我认为中国未来最有价值的企业是什么?淘宝和阿里巴巴当之无愧,它是一个无边界企业,商业价值不可限量。

 

另外我也呼吁中国对企业家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从王石事件激烈的社会反映来看,社会非常烦燥。造成社会不公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因素和体制原因等,但民间情绪宣泄方式是非常理性的,甚至是简单地把情绪发泄到一些成功人士身上。不排除有些成功人士是通过不太阳光的方式发的财,但是我们现在所仇恨的很多人恰恰是通过勤奋加转型而获得成功的,他们本应成为社会尊敬和学习的对象,但社会情绪面前他们反而都成为被声讨者、弱者。简单地让民众的情绪和精英领袖或者商业领袖进行对立,对这个社会的负作用是很大的,尤其不提倡把企业家的商业行为和私人生活混为一谈,毕竟企业家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企业家本应成为意见领袖,现在中国大量企业家集体失语是很不正常的。

 

商学院大百科问:但也有一批企业家很想当学者,一直在发声音。

 

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中国存在典型的追星效应,有一些明星企业家利用这一点,他们发声音其实就是广告费,为企业做市场营销。

 

商学院大百科问:您作为以前的金融界精英,现在的教育家,为了激励企业家还可以定位为社会活动家。您觉得从对中国的舆论影响来看,这几种角色分别应该做怎样的事情?

 

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我并不把自己当成社会活动家,我还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踏踏实实做实事的,在教育行业做一些教育探索的人,连教育家都谈不上。在中国现在这个转型阶段,很多事情都没有理清楚,各个阶层都有各个阶层的烦恼。你比如说做金融的,做银行的不被尊重,大家认为现在垄断体制下谁去做银行都能做得好;做信托的发展快,但如履薄冰,但刚性兑付成为信托公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担心风险防范,担心政策变化。证券行业这几年有点受压制,行业边缘化,经营压力大,社会地位不高;实业家压力更是大很多,面临的常常是生存风险。做教育的也一样有多样烦恼。

 

在中国,教育行业全民关注,因此教育机构背负的思想十字架也是最重的。以继续教育为例,常常陷入国家政策与现实情况脱节的尴尬,常常面临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取舍问题;常常面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关于继续教育领域的探索,都是在以上几个领域的边界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创造出对社会发展最有价值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在比较辛苦地坚守着一些东西。

 

可喜的,我们的坚守是值得的,中国的继续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已走在全球的前列,我们学院连续十年的50%以上增长表明企业对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坚定,我们越来越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这也是我们的最高荣誉。

 
写点评
0已赞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