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曼海姆EMBA的中德商业教育系统融合之路---专访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学术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

7181
同济-曼海姆EMBA的中德商业教育系统融合之路---专访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学术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
商学院大百科记者、编辑。专访过海外多家著名商学院院长、教授及校友,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奥林商学院、德国曼海姆商学院、美国南加州马歇尔商学院等。参与编辑出版《顶尖MBA/EMBA/DBA课程指南》

鲍佳颖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2013年3月,30多位首届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的学员成功毕业。所以回首过去两年,您能否评价一下学员们的表现,以及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项目的表现?

  mannheim professor

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教学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首先我为所有这些毕业的学员感到自豪,这些学员在读EMBA时,自己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中的高管,他们边读书边工作。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就很具挑战性


他们的表现和交出的成果都达到预期。他们参与课程,要在中德两地跑,他们最后都成功地撰写论文、通过了答辩。

      对于我们项目的角度来说,我们是相当自豪的。你要知道,这是一个双学位项目,我们要走两个系统,一个是德国大学的系统,一个是中国大学的系统,然后才能给出双学位。当要开展这样一个全新的、跨文化、创新型的EMBA项目时,你需要处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于是挑战就出现了。所以当我们最后应付过去并成功地让学员们毕业,这令我们非常自豪。除此之外,我们的课程也令公司客户们感到满意,这说明我们做得很好。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对于中德两边的学生,您能否给我们一些例子,关于他们进入这两个系统的真正挑战在哪里?

 

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教学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首先就是国家文化问题,我们都知道德国人和中国人有很多不同,除了语言的不同之外,还有很多文化方面的挑战,例如:如何进行讨论,如何处理商业问题,这需要努力进行同学间的团队建设,这样两群人才能在一起工作。

 

第二点,学员中有不少人有工程背景,我们让他们一跃而进入到商业教育、商业管理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当然听说过市场,听说过金融,但当他们要钻研进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时,很多新事物就出现了,这是一项挑战。除此之外还有软技能的挑战,如果能够了解到双方的文化,并深刻地理解他人,他们最终可以从中得到成长。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我相信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段很棒的历程。

 

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教学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对我本人来说也是一段很棒的人生历程。三年以前我从没来过中国。所以当我们确认要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来上海。自那以后,我每年会来中国不下10次,每次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的德国学员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们做好准备,然后可以学到更多使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能成功的东西。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我们都知道,同济大学是以理工科闻名世界的,同时德国也以制造业而闻名世界。所以当您设计该课程时,有没有刻意侧重于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管理,以彰显出和这个中德之间的双学位项目和中国、以至于全球市场中的其他EMBA项目的不同?

 

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教学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事实上,作为我们运营模块的一部分,你就会看到供应链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门课题。但我们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行业中,例如制造业。为什么呢?这段时间我们在产品使用和服务提供方面看到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清晰的转变,汽车行业开始卖服务,而不只是售卖制造出的产品。因此我们课程清晰的外延是要把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人拉到一起。我们已经有不少工程师,我们也有来自服务业的人,他们可以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不同的背景下取得共识。

 

我们最主要的外延是要教会大家商业知识,因为一个公司要取得成功,需要技术强,也需要知道如何把它卖出去。这两方面?商业和技术是我们共同强调的。但我们不在这里教技术,我们假定大家要么会把它带进来,要么就在自己任职的公司内已经获得了这些技术,所以我们关注于商业视角的知识。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对于欧洲的学生和中国的学生来说,这个项目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哪儿呢?

 

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教学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我个人觉得是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运营这个项目的方式?3次在德国,每次都需要11天集中学习;3次在中国;这是一个真正的混合型课程,同时深度结合英语教学,这是一个先决条件。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在同等的英语环境下完成案例分析和团队作业。如果你真的想学到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来读一个在两个国家中深度进行的MBA项目,而且这两个国家在行业方面本来就有紧密合作的历史,并且今后还会继续发展合作。这是我们这个项目独特的地方,其他项目并不能体现这样的特色。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事实上在德国,MBA项目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您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您会对项目设置和课程做出一些战略上的改变吗?还是说该项目的设置会保持不变?您不觉得放眼整个世界的MBA和EMBA市场,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是不是有一点小众?

 

同济-曼海姆双学位EMBA教学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有关这个项目的设计,从内容角度来看是很全面的,我们有海外住读模块,最近我们也提供给学员去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是对于分布在中德两国的核心课程的补充。但这取决于学员们自己的兴趣,如果他们原本就有很强的美国背景,那他们就不需要;如果他们没有专门研究过美国商业,那赴美进修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就您的问题,我的个人看法是,项目的核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设计,但我们可以加进一些需要特别强化的东西。最近的例子是,我们对硕士论文做出了改变,从理论学术的观点提炼和论述转变为更以商业规划为中心的论文。这是为项目能更加吸引公司高级主管所做出的微小的、可靠的变化。但从课程内容角度,市场、金融、管理、HR还有经营都是核心要素,再用软技能和文化经历加以丰富,我认为这样的课程相当扎实,并不需要重大的变化。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这些来自欧洲的学生会愿意接受课程设置的挑战,他们完全可以待在德国读EMBA,但他们现在来回飞,来到中国上部分课程,同时还要待在欧洲上其他课程。让他们能报名参加这个双学位EMBA项目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同济-曼海姆EMBA教学主任Alexander Maedche教授:我们面试过一些学生,以决定他们能否进入到项目。我们通常会问他们,你和亚洲、和中国有什么特殊联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联系。要么,公司在中国有业务;要么,个人对亚洲或中国很感兴趣,或其他什么联系。实际上,没有人对中国是完全陌生的。我们招收的欧洲人,他们对中国这个国家和文化有一点了解,他们中不少人供职的德国公司或者自己创业的公司在产品制造方面已经和中国有不少业务往来。所以这是他们的出发点,他们对这个国家和文化感兴趣,他们还想学到更多,甚至还有人想搬到中国来,想要在毕业后到上海工作。

 

 

写点评
0已赞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