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商业注入人文底蕴

4917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商业注入人文底蕴

--访复旦管理学院陆雄文副院长

               在上海重商主义的人文环境中,复旦大学成为中国最早有商业教育的学院,1920年设立了工商管理系,1985年成立管理学院。作为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机构,管理学院秉承了复旦大学近百年的人文传统,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悠远的文化底蕴。
复旦管理学院陆雄文副院长首先强调:“复旦文理兼重的优势为商学提供了土壤。文科有社会生活背景,理科有经济基础和科技的环境,同时商学院为复旦的人文底蕴注入了商学的因素。”
 上海没有象牙塔

 问:复旦培养出的MBA学员与其他院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陆雄文:复旦的师生首先是务实,勤于思考,这种思维的模式,这种生活的模式,要比关在象牙塔里做学问有效得多。复旦容易从经济、数理转向以管理为主流的研究。我们老师在管理这个大背景下,又可以从营销、金融、会计,还有其他学科方面从事研究。复旦的师生也比较开放,不是只在象牙塔里做学问。复旦的老师经常去做培训咨询,在经济一线工作的同学,也将经济发展的经验传递给母校。

 国际化和本土化兼顾

 问:上海正往国际化城市发展,复旦MBA教育在走“国际化”方向时有哪些举措?

陆雄文:复旦管理学院整体教学体系先进,在营销、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在经济学上的管理学,并逐渐实现了由经济学向管理学的转变。复旦瞄准世界一流商学院打造自己,同时与国际一流的商学院联系也更紧密,20世纪80年代已经和国际接轨,派出大量中青年的专家和学者,到国际一流的商学院学习,可以说这些教师已经不是原来的“他们”了,而是管理型的教师。这是中国最早的。复旦广泛地建立了国际性项目,课程设置、机构设置、师资力量进一步国际化。复旦先后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欧洲挪威管理学院、香港的香港大学开展了合作项目,兼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层次。

问:复旦和许多知名的企业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MBA教育中,这种互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陆雄文:作为本土名校,众多的本土企业力邀我校合作,这样复旦有绝对的优势,把握中国市场和知识的变化,对国际企业的了解和知识也是广泛而深入的。

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有学位授予权的国际合作项目最多的学校,这样是否能真正达到“国际化教学”?对老师和学员走向市场化有哪些促进作用?

陆雄文:复旦共有三个具体此种资质的项目。比如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的奥林管理学院就是一个适应市场的东西,因为在华跨国公司需要有学校为他们培训高管,也希望国际化的教学。在与国外合作项目中,中外教授在同一舞台共同表演,可以说是比、学、赶、帮。国外的教师提供了很多新兴思想、新兴的经济观念,复旦老师提供中国的案例;国外的学校授予学位,复旦授予他们证书。既把教学国际化,又把教师国际化。因为学生拿到的是外国的学分,获得的是国外的学位,那他们要达到对方的资质。为了能够胜任工作,那么,老师就不得不也把自己国际化。国外EMBAMBA不时造访,与复旦的师生就具体案例、具体理论切磋沟通、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复旦学生也会到外国交流。

问:“国际化”和“本土化”,两者如何协调发展?

陆雄文: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个问题提供不同的方案,对学生非常有帮助。纯粹外教授或者在国外接受教育,会使学生觉得学来的知识与现实太远, 没有用武之地。纯粹中教授上课,学生也可能有管理理念欠缺的担忧。针对这种情况,复旦设立CO-TEACHER制度。国外教授完成后,由中国教师继续提供案例和讲解,避免了学生不理解。

问:学员毕业后,商学院的教育是否就完成了?商学院还需要做什么?

陆雄文:即使授课结束,外教授回国,复旦的教师还能为学生提供智力支持,解难答疑。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回来和我们联系,得到老师帮助。

 分层教学,制胜之道

 问:复旦在MBA教学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吗?

陆雄文:复旦在教学中很是体现了层次性。既有针对跨国公司高管的项目,又有针对本土的人才的项目;中层管理人员有挪威管理学院和香港管理学院的项目。这些中英文教学,对于有35年管理经验,参加统一考试的MBA,有复旦自己的项目。

问:复旦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管理人才?

陆雄文:对于MBA,培养目标界定在“青年精英,未来领袖”。对EMBA来说,则是“将帅之才,制胜之道”。希望学生有竞争力,希望高层管理人才,能够悟道。不是战术,而是战略,具有全球眼光,有本土经验。

问:您对中国经理人选择商学院有哪些建议?

陆雄文:如果你英文好,那就去国际班,参加英文教学。如果你是民企或本土企业,英文对你用处不大,就不必在语言上花费时间,去参加中文教学。

排名不排名

问:目前中国的商学院培养出来的MBA与发达国家的MBA学生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陆雄文:中国MBAEMBA到国外去排名,至少是10年以后的事情。这一点复旦比较现实,因为排名的标准存在着歧视性。首先,教授文章要用英文写,在国外刊物发表。相对于欧美国家,国外媒体对于中国的关注比较少,发表率就低;其次,毕业生起薪率。中国学生毕业拿的是人民币工资,不是美元,现在按汇率来计算起薪率是肯定不占优势的;再次,要求英文教学,语言是个工具,不应该是个障碍。不应该为英语教学而教学,语言造成教学双方都把专业的方面忘掉,就是舍本逐末了,教学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中国问题。MIT和华盛顿大学校长在复旦交流中,认为复旦培养的学生只比他们在美国的要好,不比他们的差。

欧洲标准还是美国标准

问:国内商学院与国际一流的商学院比较如何?差距大吗?

陆雄文:如何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商学院,要首先解决一流商学院在美国,所有欧洲的商学院都以挤进美国的市场和排名为荣,没有说美国商学院以进入欧洲为荣。欧洲商学院的国际化是被迫的,欧洲国家的市场以及学校规模都偏小,所以强调国际化,是掩盖其师资或资源的匮乏。美国商学院的visiting professor(客座教授)是严格限制在5%的范围里,而且美国强调的是教师的博士化,这点复旦已经做到。因为教授博士是两个概念,在美国不是博士不能在大学教书。而中国现有的一些商学院,在这点上含糊其辞,事实上是误导学生,误人子弟。

问:要向国际一流发展,复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陆雄文:对于复旦管理学院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10年内实现师资,尤其是本校自有师资的国际一流化。整体达到国际一流,复旦比较客观,认为自己要用20年。

办学是挑战自己

问:您认为MBA教育目前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陆雄文:现在办学最大的挑战就是战胜自己,面对商业的诱惑,不能以牺牲未来长远的发展来换取。有的学生认为,商学院是市场行为,所以只要能招到学生,入学也弹性,毕业也弹性,学习也弹性,国外商学院的学生相对比较自觉。中国还是有些相对庸俗或商业化的氛围。培养学生也是这样,让学生苦一点,牺牲现在的休息时间获得一种“power”来赢得将来的成功。在哈佛,在斯坦福都是这样。这一点,市场已经证明复旦是成功的。
写点评
0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