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调查:国企就读EMBA的困惑 - 一笔“糊涂帐”

7043
                        国企EMBA的困惑 一笔“糊涂账”

  “如果采访涉及到公司,我得先请示领导,不能乱说。”在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的前台大厅里,当记者掏出采访机时,中港集团海外事业部高级业务主管姚浩波警惕地说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姚浩波觉得自己“言辞过激”时,都会用眼神瞥视一下大厅里过往的人们,同样,大厅里路过的人似乎也回敬了我们一种不同寻常的眼神。

  记者下意识地把采访机藏在了一本杂志的下面,尽管随行的摄影还在肆无忌惮地变换着各种不同的拍摄角度。

  挑排名前30位的美国院校

  36岁的姚浩波是中美国际管理学院第一批EMBA学员,1989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以后一直在中港集团工作。在这近15年的时间里,姚浩波几次辗转于国外做项目,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1992年去巴基斯坦做项目,两年后回国,1996年8月又先后去了非洲的尼日利亚、南非等国,2001年3月回国。

  “很早就想读一个MBA,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安定,在世界各地走,没时间坐下来学习。”特别是在1993年,当时身处巴基斯坦的姚浩波参观了一个美国在当地举办的教育展,上学的念头变得更加强烈。

  2001年回国之后,姚浩波觉得自己年龄不小了,“读书的事不能再拖了”,于是他开始准备考托福、GMAT,当时姚浩波的念头还是打算出国留学,但后来发现国内中外合作的EMBA项目很多,美国排名前30名的很多院校都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姚浩波打消了出国的念头。

  “去美国如果不去前15名的MBA院校,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是这很难,如果要上15名以后的院校,那还不如在国内,学费便宜,而且还不用放弃原先的工作。”

  妻子的现身说法是姚浩波决定读EMBA的另一个原因。据姚浩波介绍,自己的妻子是在国外读的MBA,毕业后觉得对个人的提升很有帮助,家人一直很支持自己去读EMBA。

  但姚浩波起初并不知道对外经贸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办的EMBA项目,而是报考了一个中国银行与伦敦城市大学合办的EMBA,“地点在上海,很不方便,学校当时录取了我,通知都发给我了,最后也没去。”他最后选择了中美国际管理学院。

  姚浩波说自己读EMBA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对于“交朋友”、“拿文凭”等各种读EMBA的动机,姚浩波不置可否。

  “有一个念EMBA的朋友给我发了一封E-Mail,主题是‘EMBA的22条军规’,其中一条说:上EMBA,想不及格都难。”

  姚浩波所说的“22条军规”故事,足以证明读EMBA拿学位确实是一条轻松的捷径,但姚浩波觉得文凭对自己并不是很重要。

  价值被低估

  姚浩波自己为EMBA的学费买单,代价是21.6万元。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单位不提供这笔教育培训费时,姚浩波觉得自己在企业里只是个中层,和领导提报销学费的要求不太合适,“再说我自己也掏得起,如果今后公司能考虑自然更好”。

  “21.6万也干不了别的什么事,车是自己买的,房子是公家分的,我炒股票损失掉的钱就可以上一个EMBA了,拿来读EMBA很合算。”

  要向公司申请呢?没想到记者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姚浩波的一顿埋怨。“申请了也没有用,肯定要被毙掉。我建议你们媒体去采访一下国资委,EMBA班里大型国企的人太少了,总是在说缺人才,自己又不花钱培养,是不是国企不需要EMBA?”

  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总是希望有回报的,然而,姚浩波却没想过如何收回这笔21.6万的教育投资,姚浩波说在国企没法算这样的账,“在国企,加薪、升职都不容易,体制上不按什么学历、学位来算。这是一笔糊涂账,没法不糊涂,如果要算账,这个EMBA我是不能去念的。”

  同样就读于中美国际管理学院的李健民,就任于微软(中国)渠道部总监。或许是来自外企的缘故,境况大不相同。李说:“进入微软面试时,我跟老板讲明了这个事情,他说没问题。但重要的事情要以公司为主。”尽管学费的事跟公司谈是有可能的,但李认为“不要欠人家什么,以免被绑在一个公司上。”

写点评
0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