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体验西点、弗吉尼亚、普林斯顿,历史的相遇不会偶然 ---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美国游学记

3939
近距体验西点、弗吉尼亚、普林斯顿,历史的相遇不会偶然 ---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美国游学记
MBA还是EMBA?DBA和EDP都有哪些课程?出国还是留在国内?参加联考还是GMAT?全职还是在职?选清华、北大还是复旦、交大?读中欧还是长江?商学院大百科提供中外顶尖商学院课程信息一站式搜索和比较,定期发布深入的行业调查,研究MBA/EMBA/DBA的行业走向。

whichmba.net 编辑部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部


前言

教育是什么?


我想起梁启超的:“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理想,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教育的方向


教育体现了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对终极理想的追求


美国之行,虽然短暂,但极其充实

短短十二天,满满的28堂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走的过程,也是我们思辨与寻找自己的过程


到访的八所学校,记载了我们求索的脚印

那些点点滴滴的片断,亦将使我们在未来某个转角处

遇见 未知的自己


有人说,美国梦的核心本质是教育梦

借着拼接的几个点滴的记忆,作为教育这个子课题的领悟


一、变化中的西点---之前只听说过她的传奇,来过才惊叹她的美丽


“责任、荣誉、国家”


对于西点印象,还是电影《魔鬼女大兵》中疯狂的训练,不近情理的绝对与执行…


没想到一天充实的西点之行,完全改变了我对这个全球最著名陆军学府的印象


1、并非如此冷酷,其实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进校园大门,多年来与西点有着良好合作的杨老师刷了“脸卡”,在教务长的担保下,竟然没有挨个查验护照,大车直接开进去。


所见的士官生没有冷冰冰的讲规矩,几乎是有求必应的各种配合,各种合影;当然还有全程的各种热情接待,深入到西点每一个有趣的角落。


(西点校徽,图书馆)


2、并非只有绝对的“服从”,士官生的个人意志与自由也越来越被看重


“如果只有国家的荣誉而完全牺牲掉个人的自由,这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如果中美有一战,必须要做选择的话,我就跑到加拿大去”__午间分享的教官如是说


3、并非如精密仪器般一尘不变,越来越融入时代


对女生更加开放:去年女生入学占比大约15%,今年约20%,明年应该能达到25%


更加注重现代化多学科的融合:西点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也非常注重其综合学科的应用,比如物理、计算机、信息科学…


4、自始至终的坚持是:注重体育精神和人格魅力


西点的荣誉墙上不是战斗的勋章,不是战争的编年纪,而是一座座的体育奖杯,重大赛事的纪念照…


在优美如画的校园里,若不是随处可见的锻炼者,和走路总是直线列行的士官生,你很难想到这是一所军事院校。


午间的讲演中,教官谈到了西点学生培养的几个最重要指标:品格、军事能力、学术力、体能


为荣誉而生,为他人服务!


作为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受益于杨院长与西点多年的良好合作,我们享受了最高待遇:与西点的士官生们一起训练!在训练馆挑战空中飞人,与士官生一起穿越天梯…当然, 还有与教导主任一起在西点的校园里跑步!


(训练馆挑战空中飞人)


我今天还记得,那天樱花正盛,阳光明媚。校长家门前花树摇曳,落英缤纷;院前的牌子上写着“打到海军”!(很高大上的口号~偷笑!)


教官站在石阶上,遥指依山抱水的胜利之角,山河壮美。疑心我们在公园里参加一个PARTY, 美丽得不够真实!


还有那可以同时容纳4000人进餐的大食堂(其实拍哈里波特里的魔法学校也挺不错的场景);还有那樱花环绕的全美第二昂贵的草坪(第一据说是白宫那块)… 


(全美第二昂贵的草坪)

 

西点,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圣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殿堂


西点,此前只听说过她的传奇,来过才惊叹她的美丽!


二、弗吉尼亚的阳光---NEVER GONE WITH THE WIND


1825年,弗吉利亚大学开学数星期后,杰斐逊写到:“我以创办和扶植一所教育我们的后来人的学校作为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幕。我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品德、自由、名声和幸福起到有益而永久的影响。”



在他的眼中,两任美国总统的功勋都不足一提,他以创办一所学校为荣耀。他亲自撰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


“托马斯 杰斐逊

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

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安葬于此”


作为大奴隶主,杰斐逊最终颠覆了奴隶制度,成为“独立宣言”的撰写人。他把对品德、自由、名声和幸福的理解融入到他的办学理想之中。在其亲自设计的学校第一幢建筑不是教堂,而是图书馆,希望学校真正成为知识的殿堂。


走进弗吉尼亚的校门,感受到南方的阳光如同工作人员的笑脸一样热情洋溢,经典的南部贵族式的优雅建筑一下把记忆拉回到《飘》的世界,似乎看到斯佳丽穿着水绿色的裙子奔跑在草地上…传奇永在,NEVER GONE WITH THE WIND.



在弗吉尼亚大学感受到的几个关于教育的片断:


一)校区著名的长廊是教师与学生混合居住的地方,这个延续百余年的传统,目的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讨论与学习。


学习,是一种共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限于课堂上的教与学


二)弗吉尼亚大学是公立学校中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学府,很多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自主创业


自主性和动手能力是一个很重要指标


接待我们的学生代表是自主申请的;参观学校的哪些地方、怎么介绍学校的特色也是她们自主决定的


三)印象深刻的教学案例


很意外的,在半天的参观中我们真的上了一堂MBA的案例课!更意外的是,一堂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案例真的带来心灵的冲击。



这是一个据说用挑战者号的故事改编的赛车案例:一个车队面临潜在风险与巨大荣誉、机会的参赛选择


课程第一部分,我们赞成参赛的人数占比是 30:2;(开始都是绝对性一边倒)


阅读完后半程资料之后,参赛占比为 28:4(教授的经验是,发现潜在风险后,世界各国学生的参赛选择基本已平衡至 50%:50%)


为啥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赛车中执着的选择了冒险?



教授表示相当不理解(嘿嘿~~):

“研究显示,无论我们自己以为分析性多么强。但最终是由直觉决定的。”

所以决定的关键是“分析对直觉有意义”。而往往,决策是从直觉开始的。


其实,更多的时候,分析影响直觉唯一的方法是,分析必须有意义。真正的问题在于直觉是有限的;而我们做的分析往往不能超越直觉的框架…


虽然88%的同学都选择错了,但我们仍然不纠错(似乎有点不科学,汗~)。复盘后的总结是:


快速变化中的中国需要机会!创业中的公司抓住拼搏机会的意义大于守成。


我们也可以说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家宁可冒失败的风险去追求成功的机会。


这不仅仅是中西文化导致的决策不同,而是各自所处的环境差异带来的思维变化。


三、普林斯顿---守护美丽心灵


为什么是普林斯顿?__那个永远的圣殿



车开往普林斯顿的路上,堪称“中美通”的徐导就在反复强调:如果要找一个地方念书,就来普林斯顿吧。这是真正的好学校,我最景仰的学校…



为什么是普林斯顿,可以在哈佛、耶鲁、斯坦福之外,遗世独立的站在那里?


仅仅是因为“美丽心灵”中宣传过的纳什吗?


仅仅是因为爱因斯坦等大师都希望在这里安放自己的余生?



一路同行,敬爱的杨老师是从普林斯顿毕业的,他讲起:三十多年前,在普林斯顿就读的公共管理和国际关系硕士只招收60名学生,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个数字。三十年来,时代在变化,但普林斯顿并没有跟随众多名校的扩张潮流去多招一名学生。


无数的美国名校希望跟北大合作,接收更多的中国学生;但普林斯顿仍然坚持自己的学术风格,婉拒了对外合作办学的所有邀请。


就是这样固执,就是这样坚持


走近学校那些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在参天古树的映衬下,犹如走进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让你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迷恋、深爱;去猜想每一块石头背后的故事,去期待在某一片树叶上留下自己的故事…



但同时,他又是这样的包容。出于对学术和天才的尊重,不惜长年为精神有障碍的纳什保留办公室…


回国后的几天内听到纳什车祸的消息,无限感伤…两周前刚经过他的办公室。在很多的回忆录中,我偶然看到这样的一段话:“1962年起至今,约翰•纳什教授定居在普林斯顿附近,每天到学校上班。如果普林斯顿这所大学对纳什教授的康复有何功劳,那就是它固有的包容和自由拒绝把疯子送进愚人船…”


固执的坚持

固执的包容

如同一座丰碑,固执的坚守在那里

成为学术 真正的圣殿


四、那一瞬间的经历,其实也是永恒


(一)、爵士乐中的领导力

在福坦莫大学精心搭建的爵士乐课堂上(院方为了这一堂课特地在林肯中心借来的全套设备,并请来专业乐队),亲密接触了爵士乐??为的是学习其间的团队精神以及领导力。爵士乐与领导力,看待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完美结合,竟然给我们留下无比深刻的记忆。课程内容是大家先欣赏乐队的表演,体会乐手即兴发挥的情感以及团队配合;然后分组,现场选曲编曲填词,表演一段爵士乐。



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被大家玩嗨啦!每个小组迅速分工出领唱、填词(得大字写在宣传纸上)、乐器(简易口琴)、鼓手,现场学习,快速磨合,即兴发挥。我们,一支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团队,竟然在最终的表演汇报中获得了第二名,实在令人惊喜。当然,五音不全的自己能如此快速的学习一门乐器(口琴),也算突破了极限。



如果一定要总结,这场知行合一的锻炼最深的领悟是:

1、勇气、自信、担当,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2、团队配合的关键是 信任同伴

3、爵士乐的即兴的表现之外,最重要的是聆听,做一个伟大的聆听者。聆听同伴的心声,配合+发挥,共同创造奇迹

 

(二)、晚霞中的国会,听老议员讲课

 

马里兰大学安排的惊喜是在老议员的带领下参观国会。在清场后的国会大厅里,穆笛老议员的带领我们细细的观看每一个角落,并且在议政大厅听他(也是经济学教授)讲述美国政体,还有他作为独立候选人当选的议员生涯。坐在古老庄严的议政厅,我的手边刚好是投票表决的按钮,穿越感相当强。


(国会厅与老议员的合影)


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还有比这更生动的课堂麽?


老人家兢兢业业为我们当了三个小时的引路人。最后当他走向自己那辆老汽车离开时,忍不住跑过去再次拥抱了他!在夕阳下,我猜想人生这样的遇见只有一次。

 

(三)犹太教授老爷爷的PH.D

艾伦教授是马里兰大学资深的奠基者之一,八十岁高龄的老爷爷专程为我们在周末(也是母亲节)讲了一堂经济课。题目很大:解读美国,经济、社会趋势及状况。我本来以为是泛泛的讲演,没想到老人家准备了非常详实的数据和资料,也深深感受到犹太人看经济眼光的无比独到!更意外的是,因为一个问题比较深入,老教授特别的宣称:这是一个PH.D的问题,如果你还不是PH.D,那我们可以现场给你授予一个!课后老人家还特别在讲义中给手书立字为证。


(艾伦教授的PH.D证明)


除了感受到老爷爷温馨的人情味儿,更深的触动是他对思辨火花的看重。这似乎也体现了美国大学教育的灵活性,教授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权决定他对学位、学科的标准。

 

(四)你的道德和荣誉胜过一切金钱

在一个匆忙的午餐会上,原美林的总裁JOHN TOGNINO为我们做了一场重要的演讲。


作为金融界的大佬,JOHN没有跟我们分享他对经济的看法,却用自己的体会和亲身经历的故事案例梳理了做人的准则。


“你的道德和荣誉胜过一切金钱!”


JOHN讲述了肯尼迪遇刺事件中,美林通过先得到的消息抛空获利;而后所有的交易被老板责令取消,从巨大的赢利到主动承担损失__因为,要维护诚信。


其实这也是我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最深的体会。我们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和诱惑,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能走多远。爱惜羽毛,很难,但却是我们勇气的全部来源。


最后,我想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宗旨来剖析美国教育的核心。哥大的课程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让学生学习什么?                

2、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

3、毕业时,学生除了学位的所学的知识之外,还具备了何种世界观?


“价值观”,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点滴观察美国教育留下的深刻印象。


游记先到这里,要用十来天的行程总结东西方教育的宏大课题着实困难。如果仍然以点带面,我的观察是这样的:


当东方遇到西方


一、和与同:中美教育的共通点


(一) 中国:“知行合一”---数百年心学的精髓


1、王阳明老先生在数百年前提出“知行合一”,成为中国心学哲学的精髓,其实也代表了其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2、有点可惜的是,在我自己读书的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试的压力太大,“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有点过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少了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实践培养


3、比较欣喜的是观察新一代,也就是现在逐渐登陆舞台的“90后”“00后”,他们的实践力在提升,很多的90后在学校期间就在开始尝试创业,开始思考围绕未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去学习技能。我本人很喜欢各种关于南翔技校的故事:不论是“挖掘机”还是关于“清华与南翔谁是中国第二理工科学府的讨论”,似乎主流的社会第一次把技术工人(动手能力)的成功培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二) 美国: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育体系的构架上,美国大学有一些这样的经验


1、西点仅约25%的教官是原校老师,差不多一半以上的教官会轮换:如从部队士官直接轮转到军校执教,过几年又再回部队带兵。


2、马里兰公共学院是全美排名靠前的公共政策研究院,其教授有前议员、前政府官员、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学院放在与美国商务部的同一个大楼,所以其公共管理学科能充分掌握政策的思路和重点。


3、老师也是创业团队的一员,斯坦福的很多教授也同时是创投基金的合伙人


4、爵士乐似乎与领导力很难关联,但聆听、团队配合等共通因素却使两者很好的关联,在体验中获得顿悟比书本上的文句印象深刻多了。欢乐的课程能体会到院方精心制造各种场景来引导体验学习的苦心。


二、殊途能否同归?--- 历史的相遇不会偶然


个人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是双方的思维方式差异较大。

想起此行在美国的三段对话:


1、路上看到美国很多电线杆还是木制的,同行的朋友讲起电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其实已走在美国前面。为何美国发生多次大停电?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从主流上逐层细化,从主干网上逐级连各级分支,但一旦主干网发生故障,就全网停电。而中国人的思维中总有一个回归的思想,是圆形的,所以我们每一级分支都有手拉手的回路,一个地方出故障,马上可以立即从其他的回路上绕行。电力技术源于西方,但东方式的思维却帮助中国成为电力强国。作为中国制造最早走出去的领域,电力的设计体系也越来越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


2、福坦莫大学的创新理论研究课上,来自印度的FAGUNNI SUN教授讲到未来医学的十大创新方向。其间的小案例是罗素制药厂包揽了中国云南地区产的茴香,作为其抗感冒的新药主要成分来源。SUN教授认为未来草本类产品可能成为替代化学制剂的医学创新重要来源。近百余年来,化学制药以其分子科学、标准化配方逐渐了取代了中医、藏医等一系列传统医药模式。但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似乎又开始向自然界回归了,通过寻找自然界中的天然精华作为新药的发展方向。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回归,特别是想起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


3、与在美多年的亲友(她在斯坦佛从事肿瘤新药的研究)探讨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个人赞同中医注重整体的系统化理念将更代表未来医学的方向,即把身体当作整体来看待,更宏观的探讨病因来调理治疗;而西医多少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思。但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亲友立即大力反驳了我的观点:西医的体系更科学。目前精确的靶向治疗高效且迅速,加之基因工程等发展,让人们更清晰拥有了掌握生命密码的机会。


“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 VS 精确导向的科学理念,似乎是中医VS 西医的差别,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如果两者互相学习、兼收并蓄能有什么样的效果?


如同我们今天的教育,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我们能否在坚持传统的“好”的精髓的基础上,更加开放的走向世界,迎接国际化的浪潮?


东西方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教育方法各不相同。但我深信,正如我们不远万里到西方发达国家取经,大家的西方精英开始学习汉语研究东方文化。东西方的文化总会在某个点相遇、交溶,殊途仍会同归,历史的遇见不会是巧合。


我们的游历、思辨与学习,不仅仅是近距离接触和比较中美的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去辨析内心深处最认同的理念,去努力去靠近那个理想中的自己。我深信教育的力量就在于:有形的影响有限,无形的引领更加深远。也许,我们会在某个时候感谢这一刻的顿悟与细无声的沉淀。


借用《小王子》的一句话: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引申一下:内心的领悟也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感恩所有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所有同学的倾力帮助;感动这短游学之旅点点滴滴之间的深远影响,希望我们的成长也正在这样的点滴之中。



小木 李琳于教育文化组

 2015.岁末修订


写点评
5已赞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