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个圈子 - 中国EMBA学生的群体价值
笔者最近遇到的一位EMBA课程的咨询对象,让我们这群EMBA课程专家也颇费脑力,究竟应该推荐哪个项目更符合这位仁兄的前途所需呢?
三十七八岁年纪,全国著名电视购物媒体的地区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正宗四年制大学本科毕业,在媒体界、广告界摸爬滚打多年,也曾创立过自己的广告公司,现负责购物媒体的一方天地,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客户系统管理、数据支持、供应商管理、媒介产品制作投放、人员培养、海外业务协调等各方面,工作职能提升到更加战略的层面上,即要有方向感,又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这是一个EMBA课程的理想对象。
我们首先讨论他的职业规划:公司内部成长,晋升更高的职位,或是产生兼并收购时,担当更多的指责。所以他既可以考虑中文课程,也可以考虑英文课程,但是英文并非好到流利应用,所以我们暂且排除EMBA全英文项目。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他应该去国际化特色强的课程,还是去本土化特色强的课程?这就是个选择圈子的问题了。
他的工作,未来一定会和商品的全球化相联系,无论是产品的全球采购还是客户关系的管理等,都会和外国人或是外国的先进技术打交道,也包括先进的运作方式的引进。这个要求,推动他去读国际化特色的项目。但是,如果他进入一个有相当人脉关系的中国老总的圈子,同样能为他建立更强的竞争力。如果未来外国人要同他合作,看中的不正是他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在中国的渗透能力嘛。
如此分析下来,我们更倾向于他报考在中国大地有深厚人脉的EMBA项目,例如复旦EMBA、清华EMBA等。而如何解决他国际化的问题,可考虑去美国或是欧洲的著名商学院找个1-2个月的课程游学,直接和全球的高管们交流学习,顺便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里说的圈子,指的是你在EMBA班级里认识的一帮同学或是在学校的校友会中交到的一批经常往来的朋友。这是在中国EMBA慢慢兴起后,被人们逐渐认识的除文凭以外的一大附加值,目前圈子已经超越文凭,成为人们选择EMBA的首要因素。人们去一个EMBA课程,首先看它的同学是谁,学校的风格如何。
例如,复旦EMBA的雍容大气、风格儒雅、往往能四两拨千斤;交大的EMBA则相当活跃,善于抓住任何市场机会;清华EMBA则特别沉稳、波澜不惊、深藏不陋、行胜于言;北大EMBA的学生非常有想法、个性强、引领变革的潮流;中欧的学生比较低调,什么事情都喜欢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外企职业经理人的风格越来越显著;长江的学生则比较灵活,更多些江湖结拜的义气,被认为是民营企业家们抱团取暖的地方。这就是各个学校这些年来逐渐形成的风格和特征。很难用言语传达,但是已经深深地刻在学校的课堂气氛中,融汇在同学间的交往之中了。业内人士,已经可以从见到一位老总的几分钟后,大致判断出此兄是否接受过EMBA教育,究竟来自于哪个EMBA了。圈子文化,是中国中文EMBA的一大特色。
2009年全国中文EMBA的招生规模又一次被扩大了。很多项目将面临降低要求,广招生源的挑战,也同时面临低端项目的价格挑战。如果要保持圈子的价值,就要保持高度,决不降低门槛。但是招生的压力,是实实在在威胁到相当多EMBA项目了。
合作EMBA,夹缝中寻找出的空间
发改委NDRC-HEC EMBA项目的Brian To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告诉作者,“目前经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家嗅觉灵敏,看到了相当多的海外扩张的机会。但是中国企业家的适应性还需要增强。例如,中国擅长于制造产品,直接出口给国外的经销商,万事大吉。所以很少去调查消费市场的情况,不太了解终端消费者的特征。很多中国企业,现在还在努力要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最好卖到美国去,比如方便食品等。可是相关产品在美国的需求在放缓甚至下降,而巴西、俄罗斯增长却相当强劲。中国的企业家却未必注意到这些数据,还没有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以前一直埋头赶路,没有注意全球的环境变化所造成的。”
究竟这些课程能否代表中国EMBA未来的发展方向呢?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博弈,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对峙,终究谁将获胜,我们拭目以待。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部出版系列管理课程指导书籍和杂志,为潜在MBA\EMBA\DBA\EDP等课程申请者提供信息和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选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读中欧还是长江?专业网站www.whichmba.net 同时为学生提供课程信息网上搜索和比较,挑选课程从此省时省力。也有更多来自顶尖商学院的一手研究资料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