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向左走,向右走? 中国EMBA课程精英化VS大众化,本土化VS国际化的博弈(下)

7874
EMBA向左走,向右走? 中国EMBA课程精英化VS大众化,本土化VS国际化的博弈(下)
赵鹰女士从事媒体运营和市场营销多年。曾担任国家级媒体驻欧洲特派记者,中央电视台二套财经频道栏目执行制片人。1999年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职公关媒介经理,负责学院整体品牌提升和媒体排名。后赴英国Stirling大学电影与传媒学院就读传媒管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在英期间于英国金融时报 (The Financial Times)伦敦办公室做财经媒体战略研究 。著“顶尖EMBA课程指南”、“中国MBA课程指南”、“中国DBA课程指南”。客座主持管理论坛,为海外全球EMBA教授中国商业课程。DBA在读。

赵鹰

商学院大百科执行主编,法国里昂商学院DBA在读,研究方向:数字时代学习的变革

混个圈子 - 中国EMBA学生的群体价值


      笔者最近遇到的一位EMBA课程的咨询对象,让我们这群EMBA课程专家也颇费脑力,究竟应该推荐哪个项目更符合这位仁兄的前途所需呢?

      三十七八岁年纪,全国著名电视购物媒体的地区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正宗四年制大学本科毕业,在媒体界、广告界摸爬滚打多年,也曾创立过自己的广告公司,现负责购物媒体的一方天地,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客户系统管理、数据支持、供应商管理、媒介产品制作投放、人员培养、海外业务协调等各方面,工作职能提升到更加战略的层面上,即要有方向感,又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这是一个EMBA课程的理想对象。

      我们首先讨论他的职业规划:公司内部成长,晋升更高的职位,或是产生兼并收购时,担当更多的指责。所以他既可以考虑中文课程,也可以考虑英文课程,但是英文并非好到流利应用,所以我们暂且排除EMBA全英文项目。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他应该去国际化特色强的课程,还是去本土化特色强的课程?这就是个选择圈子的问题了。

      他的工作,未来一定会和商品的全球化相联系,无论是产品的全球采购还是客户关系的管理等,都会和外国人或是外国的先进技术打交道,也包括先进的运作方式的引进。这个要求,推动他去读国际化特色的项目。但是,如果他进入一个有相当人脉关系的中国老总的圈子,同样能为他建立更强的竞争力。如果未来外国人要同他合作,看中的不正是他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在中国的渗透能力嘛。

      如此分析下来,我们更倾向于他报考在中国大地有深厚人脉的EMBA项目,例如复旦EMBA清华EMBA等。而如何解决他国际化的问题,可考虑去美国或是欧洲的著名商学院找个1-2个月的课程游学,直接和全球的高管们交流学习,顺便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里说的圈子,指的是你在EMBA班级里认识的一帮同学或是在学校的校友会中交到的一批经常往来的朋友。这是在中国EMBA慢慢兴起后,被人们逐渐认识的除文凭以外的一大附加值,目前圈子已经超越文凭,成为人们选择EMBA的首要因素。人们去一个EMBA课程,首先看它的同学是谁,学校的风格如何。

      例如,复旦EMBA的雍容大气、风格儒雅、往往能四两拨千斤;交大的EMBA则相当活跃,善于抓住任何市场机会;清华EMBA则特别沉稳、波澜不惊、深藏不陋、行胜于言;北大EMBA的学生非常有想法、个性强、引领变革的潮流;中欧的学生比较低调,什么事情都喜欢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外企职业经理人的风格越来越显著;长江的学生则比较灵活,更多些江湖结拜的义气,被认为是民营企业家们抱团取暖的地方。这就是各个学校这些年来逐渐形成的风格和特征。很难用言语传达,但是已经深深地刻在学校的课堂气氛中,融汇在同学间的交往之中了。业内人士,已经可以从见到一位老总的几分钟后,大致判断出此兄是否接受过EMBA教育,究竟来自于哪个EMBA了。圈子文化,是中国中文EMBA的一大特色。 

      2009年全国中文EMBA的招生规模又一次被扩大了。很多项目将面临降低要求,广招生源的挑战,也同时面临低端项目的价格挑战。如果要保持圈子的价值,就要保持高度,决不降低门槛。但是招生的压力,是实实在在威胁到相当多EMBA项目了。


 合作EMBA,夹缝中寻找出的空间


       发改委NDRC-HEC EMBA项目的Brian To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告诉作者,“目前经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家嗅觉灵敏,看到了相当多的海外扩张的机会。但是中国企业家的适应性还需要增强。例如,中国擅长于制造产品,直接出口给国外的经销商,万事大吉。所以很少去调查消费市场的情况,不太了解终端消费者的特征。很多中国企业,现在还在努力要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最好卖到美国去,比如方便食品等。可是相关产品在美国的需求在放缓甚至下降,而巴西、俄罗斯增长却相当强劲。中国的企业家却未必注意到这些数据,还没有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以前一直埋头赶路,没有注意全球的环境变化所造成的。”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上海交大-法国马赛商学院双学位EMBA项目主任,王华副教授的认同,他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简单地复制原有的运作模式,并认为该模式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也可以复制到海外市场。但是,这种认识完全不可取。目前对于海外投资、并购和运作实业有兴趣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家,在没有做好准备的盲目出行,付出的“学费”往往超过百万美元。”王华指出:“一些要约的背后说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冲动。但是,他们有没有充分的准备,如何运作并购后的公司,这需要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团队。”

      这一观点得到了麦肯锡于20087月出版的“如何应对中国日益扩大的人才缺口的报告”的印证。报告称:“中国在海外有业务的公司中,30%的公司领导人承认,当他们面对公司海外业务的时候,面临高管职位无人可派的问题。”国际化战略思考,也就成为这些有跨国收购梦想的公司最现实的挑战。这也是目前一些有国际化背景的合作EMBA课程逐渐受到很多企业家看好的原因。

       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有非常清楚的定位,为中国培养国际经理人。项目主任Patrick Morton教授的目标是,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不仅仅可以在中国境内工作,也可以到海外工作,管理中国公司,或是管理外国公司。清华-INSEAD双学位EMBA课程,每年招生40-50人左右一个班,由于借用到双方院校的资源,非常受跨国经理人的认可。以上这些课程的整体特点是,充分调动海内外资源,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企业经理人。他们并不单纯强调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生意经,把中国看成众多国情中的一部分。

      究竟这些课程能否代表中国EMBA未来的发展方向呢?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博弈,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对峙,终究谁将获胜,我们拭目以待。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部出版系列管理课程指导书籍和杂志,为潜在MBA\EMBA\DBA\EDP等课程申请者提供信息和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选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读中欧还是长江?专业网站www.whichmba.net 同时为学生提供课程信息网上搜索和比较,挑选课程从此省时省力。也有更多来自顶尖商学院的一手研究资料同大家分享。
  

写点评
0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