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选择是必须

4423
创新不是选择是必须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转型经济、金融经济、资本市场、企业战略。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沈坤荣

南京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近来国家对创新提得特别多,创新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怎么让整个中国经济去创新,怎么让微观的企业去创新,才能够真的推动未来稳定的新常态的延续呢?

 

沈坤荣教授:这就是我的研究课题。中国经济到今天已经成为总量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60多万亿的GDP,但这包含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有很高端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我们也有非常优秀的企业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精英,还有很好的中小型企业。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顺应了国际潮流,加入了全球体系,中国大部分传统的企业是国际带动型企业,是加工贸易企业,企业的附加价值不高,处于价值链的末端。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企业尽管在价值链的末端,净利润很低,但是创造了中国巨大的就业机会,支撑了当时中国微小的GDP的快速增长,帮我们迅速地拓展了国际市场,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技术的外溢也使得中国产品的技术性能得到提高,品牌不断提升。所以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中国,从很小、很弱逐渐变强、变大,我们确实改进了许多,但是这个过程到了今天就难以维持了。30年之后,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得非常快,企业难以承受飞速上涨的劳工成本,我们的体制又给企业负担做加法,比如我们的农资成本高,我们的政府管理有寻租空间,使我们的微观主体难以为继。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加,在全球500种大的产品品类里,中国有220种是全球第一。有些产品的产能,全世界一起来用还差不多,因为体量太大了。所以在这种背景体系下,成本的约束,环境的约束,国际市场容量的有限…这些因素逼着企业必须升级,必须向产品的高端价值链升级,创新驱动就是要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效率、质量,而不是牺牲环境资源去强调数量。所以这个时候,创新驱动变成了一种国家战略,不是说我想要,而是必须要这样去做。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那中国劳动力的素质能支撑得住创新升级吗?

 

沈坤荣教授: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性。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否符合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技术要求,劳工技术水平的要求,精英理念的要求,国际市场能否有这种宽容,让中国的中高端产品进入到他们市场当中?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战略调整,政府的创新驱动,这叫引领新常态。

        另外微观主体要主动去适应,这就叫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常态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手段,和不创新就必死无疑的危机意识来经营我们的项目和企业。那我们用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怎样来创新?第一个是要原创,原创谈何容易?为此要营造好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保护创新这要从改造政府、研发人员、政府和市场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建立机制开始。

       另外,是要符合市场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种创新是立的过程,而刚才讲的市场因素、环境因素、人口因素是破的过程,破和立不是对等的,正因为破和立不是对等的,整个经济就下行了。目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这次的创新是自上往下推的,改革开放初期都是下面的动力往上推,这次似乎是底下在等着。

 

沈坤荣教授:这个也不能这么简单地来看,顶层设计确实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有了。市场有一种惰性,我举一个例子,创新并不是说你有这个理念就行了。比如柯达胶卷,他首先研制出了数字数码技术,但是这项技术没能在柯达胶卷里面发展壮大,结果柯达胶卷被这样一个创新技术给抛弃了。创新有成功有失败,在没有运作完毕前,人总是有留恋的,理念的留恋,观念的陈旧,还有我这么多的劳动力,已经习惯了缝衣服、制鞋子,我干嘛要去创新?创新充满了风险,有很大的比例是要死的。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所以会有种种阻力,关键是整个土壤有没有形成。所以我们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通过各种各样的机制、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企业家在中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是中坚和中间,他既要贯彻或者顺应这个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潮流,又要接地气,能不能把这种宏观的战略意图内化成他的企业意志,变成生根落地的企业运作方式,那就需要好的土壤条件,比如说政策的扶持,比如说制度的环境,比如说社会的认同,还有一个创新的文化,这是中国最缺乏的。

        所以我觉得要从EMBA项目开始,播下一颗种子。长三角地区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这里的企业还在苏南模式的时候,就已经有创新,当时创新的是商业运作模式,我们没有市场,我们就到上海找周末工程师,到这里来开拓创业。所以我相信只要思路对,战略对,这颗种子总会发芽。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中央政府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理解力或者是格局的限制,可能对政策的贯彻不一定很到位。

 

沈坤荣教授:这就是一个传导机制的问题。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企业家肯定很起劲,因为企业家要创新,要活下去。

 

沈坤荣教授:对,但是有的时候也会纠结。比如说我有一个传统的商业模式,运作得好好的,还没有死,但如果让我添加一个新技术,可能新的还没成功,旧的已经没有了。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现在我们听到的企业想法是,我知道我再过三四年可能会死,但是我现在真的找不出路来,问题是我们怎么突破?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在找。

 

沈坤荣教授:这就需要碰撞,国外也是这样,特别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或者可以到大学来享受大学的宁静、大学的文化。让我们芸芸众生回到这个宁静的地方冷却心境,感受社会的变化,在这个时候,创新的冲动,企业运作的萌芽就已经萌生了。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你的意思是他们应该经常回到学校来?冲撞一下、互动一下。

 

沈坤荣教授:我这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所讲的创新,感觉还是很商业化的,功利性的,注重短期的。我觉得EMBA学员应该更多要体验大学的文化,大学的宁静,大学在这个时代起到冷却心境的作用。

        一个人一旦有好的心境,有了好的运作企业的理念,有了一个好的氛围,就更容易抓住好的机遇,就能够成长。所以这也是我当下的感想,我觉得真正成功的人总是在别人沸沸扬扬的时候,孕育着新的机会,这种机会不是说你能不能捕捉,归根溯源是由人格造成的,大学正应该是塑造这种人格的地方。

 

商学院大百科赵鹰:企业家都很心浮气躁呢。

 

沈坤荣教授:所以需要静一静。来大学学习。他看似什么都没学,但是他得到了所谓的正能量,所以我觉得大学的学习很重要,这是我的理解。


写点评
1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