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奢侈品新态度 - 专访法国里昂商学院Michel Phan教授 2016-06-21 13:57:01

3437
中国奢侈品新态度 - 专访法国里昂商学院Michel Phan教授

曾几何时,在不少中国人眼中,奢侈品与西方文化紧密相连,且普及度低,家中购置一个名牌手袋似乎是件大事。然而,近几年,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态度和认识,却有了许多改变。在商学院大百科对法国里昂商学院奢侈品营销学Michel Phan教授的独家专访中,他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对现今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分析。



独生子女政策推动奢侈品销量

由于80年代开始推行的独生子女的政策,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着标准的“421家庭”结构。在不少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有高薪的工作,物质条件相较于自己的父辈、祖辈更为富裕。而这些孩子:80、90和00后们,作为家中的独子,自然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花钱从不会舍不得。人们的购物观念也有所改变,相较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的老一辈的中国人,现在的中国人少了经济压力,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文化,所以许多家长给孩子买奢侈品也是毫不犹豫。这推动了中国近十多年奢侈品行业销量平稳上升。


奢侈品行业不再是西方品牌独占市场

从2012年起,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人们对于奢侈品的认识和看法也在逐渐的转变之中。过去,许多中国人受到家人、朋友和社交圈的影响,跟风购买印着巨大品牌LOGO的奢侈品,以此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高品味。品牌十分雷同,大多都是来自于欧洲的一线奢侈品:印着标志性的路易威登的Logo的手袋,有着爱马仕金色H字母的皮带,Gucci经典的红绿相间的皮鞋……


但现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偏向“低调奢华”,更加注重内涵。奢侈品成为了人们彰显自己个性的一种方式。因此,不少门店很少的小众品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此外,中国的新生代们相较于自己的父辈和祖辈,更加强调个性。在选购消费品和奢侈品时,他们希望寻找独树一帜的品牌,并且期望在品牌文化中找到自己所认同的观念。


随着国家经济日益强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中国人”的身份和中国文化越来越有自豪感。而这份自豪感也“爱屋及乌”地体现在了中国年轻人对于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喜爱上。



中国的不少本土品牌有着辉煌的过去,却由于各种原因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近兴起的国货热,以及国人对中国本土品牌更高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无疑为这些品牌卷土重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奢侈品行业玩转社交媒体

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微信和微博,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日常沟通交流的一部分。地铁上,饭桌边,随处可见盯着手机屏幕,大拇指上下滑动的人。所以绝大多数奢侈品牌也都在社交媒体上花了不少时间、精力和金钱。


巴宝莉十分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作为平台,建立品牌和用户之间的长久联系,并且在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香奈儿等奢侈品品牌还斥巨资开发了制作精良的APP,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和内容排版都十分出色。APP每隔几周会有更新,为用户呈上海报和T台视频等最新资讯。这样出色的APP体现了品牌价值,也让用户对品牌留下了好印象。



作为奢侈品营销人员,需要时刻把握市场动态、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竞争。尤其是在消费者行为变化十分迅速的中国,营销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经济环境和相应的消费者偏好。同时,创新思维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也十分重要。不少奢侈品牌互相间也会有跟风现象,营销方法大相径庭。这时,走出舒适带,并进行适度的创新则会给品牌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Comment Like
3Liked